想學《石鼓文》,聽篆書展狀元怎麼說

近年來,書法教育界出現了許多提倡“篆籀為法

”的學院派學者。他們認為學習書法就應該追根溯源,而書法的根源則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雖然年歲更長於金文,但是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符號,只具備象形的意味,還未成為書法。於是,金文則成為了上溯根源的最佳範本。而金文中的典型範本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被譽為“書家第一法則”。但是,因為年代甚遠,且文字不同,所以初學者很難掌握其內在的風骨與精神。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快速地領略和掌握《石鼓文》呢?

張青山老師說:“但凡學習經典的碑帖,除了臨摹原帖以外,還可以看看前人臨習的作品,看他們是如何汲取營養,如何向古人學習的。學《石鼓文》,吳昌碩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對象。

張老師曾多次在蘭亭獎、國展中獲獎入展,並在全國首屆篆書展中獲得一等獎,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他實力的體現。這幾年,他不沉迷過去,反而更加專心地研究,實屬難得。

在學習《石鼓文》這方面,張老師特意總結了學習《石鼓文》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1.技法。大篆有自己特定的技法,最主要的是起筆、調峰、收筆這三種,掌握了它們,才能寫出地道的篆書線條,否則,軟弱無力的線條又怎能體現《石鼓文》的篆籀之氣呢?

2.筆順。雖說“篆隸無筆順”,但張老師認為,可以從篆書的演變過程推敲出其結字的規律和筆順的寫法,這不僅僅是學技法,更是一個積累學識、查漏補缺的過程。學書法必須要全面發展,否則再會寫也只是個匠人罷了。

3.結體結構。篆書也有自己的結體與結構,而且篆書的結體與結構相對於行草而言更加難以掌握,筆畫雖少卻姿態豐富,篆書線條的位置和留白的大小以及整體的取勢則成為了衡量篆書優劣的重要因素。

4.臨摹。對於臨摹而言,不僅要深究範本內在的涵養,如用筆的沉穩、行筆的力度、字形的特點,還要考慮書寫以外的東西,比如用紙、用筆的選擇。這都是書家最後書寫的作品是否能夠成形的關鍵。

對於創作而言,因《石鼓文》的天生氣質使得初學者難以體現其大氣磅礴和滄桑鈍澀,而吳昌碩的《石鼓文》則更是帶有屬於書寫的味道。張老師深明其中的道理,親自講解示範臨帖和創作。張老師寫完後,手中的毛筆在空中停頓了一下:“我終歸還是比不上苦鐵老人啊(吳昌碩號)。”隨後又放下筆,釋然道:“但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我感覺離他又進了幾步,學書法難道不就是這樣嗎?”他笑得很燦爛。

張青山老師五體皆參加過國展,並在首屆篆書展中獲一等獎。本系列課程包括基本筆法、字例解析、字形比例、結構特點等,講述細緻,示範精彩。希望各位書法同道學習此課程後,能夠有所收穫。

想學《石鼓文》,聽篆書展狀元怎麼說

導師介紹.張青山

想學《石鼓文》,聽篆書展狀元怎麼說

張青山,1967年生,河南省鎮平縣人,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書協考級中心考官,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書協理事兼篆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第二屆青年書協副主席,中國書協四屆國學班成員。

他是中國書協會員

是中國書協考級中心考官

是河南省書協理事兼篆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也是中國書協四屆國學班成員

入展

一、政府獎

1、獲共青團河南省委“五四文藝獎”金 獎;

2、獲河南省政府文化藝術優秀成果二等獎;

3、被河南省委命名為“四個一批人才”

二、中國書協專業獎

1、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三等獎

2、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提名獎

3、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

4、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

5、全國首屆大字書法展一等獎

6、全國首屆篆書展一等獎

7、紀念傅山誕辰400週年全國書法展三等獎

8、紀念紅軍長征70週年全國書法展三等獎

9、“中華情”書畫展全國獎等

作品欣賞

想學《石鼓文》,聽篆書展狀元怎麼說

想學《石鼓文》,聽篆書展狀元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