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臨《石鼓文》-道法自然,打破傳統筆法!

朱耷,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

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

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

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

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件作品,作者把文獻研究放在了首位,把書法創作放在了第二位。因此,寫味十足,輕鬆自然。打破了秦代以來寫篆書的技術性較強,甚至接近美術化的嚴整,這一點上,八大山人應該說是非常有膽識和超前意識的。

即便到了清末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羅振玉等篆書大家亦是嚴謹有餘,不敢越雷池,直至現當代書壇出現了“草篆”,和八大山人相比也已經遲了近三百年矣。

八大山人在篆書中加入行書,甚至加入草書筆意,露鋒起筆較多,收筆當止則止,亦不計工拙,圓轉處靈動自然,用墨乾枯相間,任筆驅馳,線條比較圓厚勻等,結字方整者居多,然而亦有長短修齊,參差俯仰變化,章法上變化也較大,篆書與行楷參雜,篆書字大,楷書字小,楷書中又大小相雜,大疏大密,加之多方硃色印鑑點綴其中,妙不可言。

朱耷臨《石鼓文》-道法自然,打破傳統筆法!

朱耷臨《石鼓文》-道法自然,打破傳統筆法!

朱耷臨《石鼓文》-道法自然,打破傳統筆法!

朱耷臨《石鼓文》-道法自然,打破傳統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