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概要之:石鼓文

前兩節我們講到倉頡造字和甲骨文以及金文,而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雜誌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石鼓文的出現無疑點燃了中國書法史的一團星火。

石鼓:因石形似鼓,後人稱為石鼓。

中國書法史概要之:石鼓文

石鼓文:秦代刻石文字,其外形似鼓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因記述君王遊獵之事,也稱"獵碣"。

中國書法史概要之:石鼓文

注:文獻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巡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因內容記述秦國君遊獵,稱"獵碣"。因被棄於陳倉原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zhòu]文。

注: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狹義的大篆則僅指籀文,由於小篆是以此為簡化,因此古文記載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大篆,也稱籀文。

石原在天興(今陝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現。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後,始顯於世。

石鼓文最初發現實在初唐時期,共計10枚,高約2尺,直徑約3尺。分別刻有大賺四言詩1首,共計10首,計718字。

中國書法史概要之:石鼓文

石鼓文是周代的鐘鼎文和秦朝小篆的過渡,結體莊重嚴整,協調勻稱,其線條的走向和分佈皆備一定法度,筆畫方面粗細豐潤柔和,質樸而勁健,是為大篆中的傑出之作。


石鼓文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

中國書法史概要之: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對後世的書法與繪畫藝術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傑出的書畫家如吳大澄、吳昌碩、等都長期研究石鼓文藝術,並將其作為自己書法藝術的重要養分,進而融入進自己的繪畫藝術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