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遇不良「撫摸」,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父母們該如何幫孩子躲開?

夏天,父母帶孩子到游泳池游泳是常有的事。那是一個大人小孩不分的游泳池。一位媽媽臨時要返回儲物室拿毛巾,便將5歲的女兒託給身旁一位“熱心”的老伯臨時照看一下。回來時,驚訝地發現自己女兒被老伯用力捏PP,女兒正皺著眉頭大喊媽媽。媽媽雖然有些生氣,但似乎覺得對方也不是什麼嚴重的舉動,她瞪了老人一眼,便牽著女兒離開了。

她帶女兒回家後過了半個月時間,這位上幼兒園大班的小女孩還跟媽媽說:“我被捏痛了,那位爺爺好討厭……”媽媽越想越擔心,擔憂女兒因此有了心理陰影,影響未來。

小朋友遇不良“撫摸”,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這是最近一位媽媽的留言。

▲小朋友被“騷擾”了,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有年齡區分。

一般來說,兒童期的性心理與青春期的性心理不同,前者仍舊處於性萌芽的階段,生理和心理是懵懂的;而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已經接近成熟,所以,才有最近網上一位女生因為被班主任“摸”而抑鬱至跳樓的事情。

簡言之,孩子年齡不同,被騷擾帶來的心理影響不同。美國性心理研究學家Irene Hanson Frieze有研究發現,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只是被一次撫摸,一般不會帶來嚴重的情緒傷害,也不輕易有心理陰影;如果是反覆的長期的騷擾或具有強迫性質的,便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和陰影。

所以,如果父母見到孩子只有一次被人不懷好意地撫摸的經歷,建議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強烈的行為反應,事情本身沒帶來傷害,孩子反倒被父母嚇壞了,這是糟糕的做法。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私底下跟壞人交涉,儘快讓孩子遠離傷害源即可。

▲如果是較嚴重或頻繁的傷害,孩子會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

1、孩子脾氣突然變得暴躁,愛哭愛鬧,或突然愛打人;

2、長期做噩夢,噩夢後孩子的情緒或噩夢的故事形式相近;

3、孩子突然對某些人或某些地方感覺害怕;

4、突然做出像小寶寶那樣的行為,比如牙牙學語、吃飯用手抓、啃咬玩具、頻繁尿床;

5、在跟大人或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可能會說:“你要不要吃/抓我的XX(隱私部位)啊”……

小朋友遇不良“撫摸”,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倘若孩子已經多次或頻繁地遇到這樣的經歷,並且孩子已經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父母除了第一時間帶孩子遠離,還要給孩子正確的心理引導,比如:

視具體情況,看是否要給孩子一個全新的人際環境;

明確告訴孩子,對方的行為是錯誤的,以後不要任由別人那樣做;

儘量以積極的心態引導孩子,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不愉快的經歷,就像白紙上的錯字一樣,用橡皮擦擦掉了,就有機會重新寫;

父母儘量在態度上表現得不以為意,不要讓孩子以為自己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要指責批評孩子。

▲即使嬰兒期的不良“撫摸”,也可能會留下陰影

有一位朋友,已經是別人眼裡的老姑娘了,長得很清秀,但就是不想成家。她跟我說,每次跟異性有較為親密的肢體碰觸時就有噁心感。在她的記憶深處,有個感覺“怪怪的場景”

——媽媽把她放床上,沒多久,一隻指甲黃黃的大手開始碰觸她,她感覺疼痛,張開嘴巴大哭,最後還吐奶了。長大後,這個“怪怪的場景”時常在她腦海裡浮現。她開始有意識地問媽媽一些事情,她的媽媽說,當她7,8個月大時,家裡來了位裝修工,愛抽菸,十隻手指甲被煙燻黃了。

小朋友遇不良“撫摸”,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有關兒童的記憶,幼兒說經常提及。孩子們常常會忘記4,5歲前的大多數事情,那些感覺危險、帶來強烈恐懼情緒的事情一定會記得,這是幼兒期的記憶機制。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塔斯曾經

採訪過一群幼年遇性傷害的成年女性,八成的受害者曾經記得當年的細節,一成的受害者會不經意地在腦海裡回想起來。被“汙染”的記憶,就像踩在水泥地上的腳印,難以忘記。

▲作為父母,遇到孩子被“摸”等騷擾經歷,我們該怎麼辦?

除了幼兒說上面提及的,即第一時間讓孩子遠離這類傷害外,父母們還需要做到下面兩點:

1、教會孩子分辨:哪些是正常的碰觸,哪些是不良的撫摸?

正常的碰觸,比如

媽媽對寶寶的撫觸;

大人幫小嬰兒洗澡時碰觸皮膚;

陌生人不小心碰觸一下,即使是敏感部位。

小朋友遇不良“撫摸”,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不良的碰觸,比如

不懷好意地頻繁撫摸孩子身體非隱私部位;

孩子身體的敏感部位被頻繁碰觸;

對方用身體的隱私部位碰觸孩子的身體。

父母應鼓勵孩子被不良碰觸時,要立即離開,並且告訴家長。

2、養成親子交談的習慣

我們很多家庭沒有親子交談的習慣,有些父母工作太忙,有些父母覺得孩子說話不可信,更有些父母覺得跟孩子交談太羅嗦……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因為良好的親子溝通要從小培養,養成習慣後,孩子長大也會習慣跟父母交流,這是很好的家庭溝通的方式。父母能從小朋友的話語中,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發現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險事情。

小朋友遇不良“撫摸”,會帶來心理陰影嗎?

記得一個揪心又後怕的故事。

去年有一位爸爸跟我說,某天睡覺前,他4歲的兒子說:“爸爸,我要告訴你一個有趣的故事。”

“爸爸很累,明天講吧。”爸爸的直覺是孩子要講幼兒園的一些無聊事。

但孩子情緒雀躍:“爸爸,真的很有趣!”

拗不過孩子的堅持,爸爸便坐起來聽。

小男孩說:“今天,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王老師說我的小JJ很可愛,然後他讓我站在桌子上,他張開嘴巴舔呀舔,我覺得很搞笑……”

看著孩子一臉天真,爸爸腦袋一片空白……幸虧孩子堅持“講有趣的故事”,才及時阻止了“一場悲劇”繼續。

父母跟幼兒園交涉後,孩子轉園了,父母也沒再跟孩子提過這件事。

孩子們成長的小天空,有時會飄過一些烏雲,爸媽們要懂得給孩子撐開雨傘,靜候天晴……

關鍵字:性傷害、性教育、保護孩子、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