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什么是破解天然气紧张的最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讲透了!

深读丨什么是破解天然气紧张的最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讲透了!

在经历了2017年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之后,在即将到来的新冬季是否还会出现新的供应紧张,一直是2018年的一个紧迫课题。为此,中国的政府主管部门和天然气行业可谓是未雨绸缪,就增加冬季供应保障能力以缓解可能出现的供应紧张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如何,有待检验。而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中国冬季期间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始终值得深入研究。

天然气市场紧张的根本矛盾在于地区性和季节性的供需不均衡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天然气市场,但又是一个天然气商品资源较为缺乏的市场,中国天然气市场存在总体不均衡的状态。在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超过30%,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重约1/4。中国天然气消费虽然经历了两位数增长,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仅仅在8%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国内天然气产量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明显低于天然气消费增长的速度,致使中国不得不依赖进口更多的天然气满足国内需求,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9%,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IEA报告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环保政策的加码将促使中国天然气需求继续攀升,将于201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深读丨什么是破解天然气紧张的最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讲透了!

另一方面,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地区间不平衡和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中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较快,价格承受能力相对较高;从地域看,广大的北方地区在冬季采暖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在治理大气污染力度逐渐加大的政策环境下,“煤改气”成为首选项,冬季取暖期的天然气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由于涉及众多民众温暖过冬的民生,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在天然气供给侧,国内的天然气主力产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内蒙古、新疆、四川、重庆、青海等地;陆上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和即将通过中俄天然气东线将天然气出口至我国的俄罗斯;LNG进口来源地较广,但接收设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样,在夏季,大量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南方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则会消耗更多的天然气,且同样由于冬季的原因,来自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进口经常出现减量。地区性和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是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最大特点,也是需要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价格是制约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

天然气市场首先是作为煤炭、重油等传统燃料能源的替代品而得到发展的。在天然气没有大规模开发之前,天然气作为原油开采过程中的伴生气而出现。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初期,石油企业将获得的伴生气作为原油开采的副产品进行销售和定价,其获取的收益主要是用于弥补或者降低原油开采的成本,从而使天然气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在传统燃料能源产品的替代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价格优势。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加,以及勘探开发与开采技术的发展,天然气逐渐成为独立的产品。在天然气市场开拓过程中,依然主要瞄准传统燃料能源的替代市场,以至于天然气的定价直到现在仍然保持了与原油、重油和煤炭等价格的挂钩模式。但是,现在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高效能源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成为独立的能源产品。再加之科技发展使天然气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原料,天然气的用途进一步扩展,并使天然气在作为燃料能源和工业原料之间产生竞争,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这最终导致地区性的天然气市场开始形成,出现了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美国亨利天然气交易中心价格(HH)和英国国家天然气交易中心(NBP)价格,并逐渐成为了其所在地区天然气价格的风向标,对天然气资源的配置和流动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而LNG贸易的发展,已经使全球性的天然气市场基本形成,天然气价格在国际市场之间的传导力逐渐加强。

深读丨什么是破解天然气紧张的最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讲透了!

就中国天然气市场季节性供需突出的矛盾而言,同样在于天然气与煤炭、成品油等替代品上具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天然气在可比能源产品上的低价格催生了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但是,在天然气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之后,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又成为了天然气供给不足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中国天然气的资源禀赋较差,多为致密气、页岩气和煤层气,且资源呈碎片化分布,导致勘探开发难度大、投资高、递减快、回报低,较难维持稳定的生产状况,必须依靠不断的加大投资力度,才能基本保持产量的稳定,而要实现产量的快速增长,则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更新的勘探开发与开采技术。另一方面,无论是通过陆上长输管道从中亚和俄罗斯进口天然气,还是从海上进口LNG,在全球性天然气市场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必然使出口国着眼于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和各地区的天然气价格确定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价格以及出口量,而不会过多的考虑中国天然气市场处于培育期和价格较低的特性,这使中国在进口天然气时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与中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管制和低价格形成矛盾,特别是在天然气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状况下,进口气价格倒挂使天然气进口企业承受亏损成为必然。

此外,天然气价格在天然气供应各环节上的不均衡对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同样形成了制约。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天然气至少需要经过生产或进口、主干管道输送和城市管网配送三个环节,并相应形成了天然气出厂(进口)价格、管输价格、门站价格和城市管网配送价格、最终消费价格。在整个天然气价格体系中,对天然气供应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天然气出厂价格或进口价格,这直接影响着天然气供应商提供市场资源的积极性。如果天然气供应商不能获得稳定的利润,在投资回报上明显低于后续的天然气供应环节,就没有动力增加市场供应,而甚至可能将投资转向天然气供应的下游环节以提升投资回报率,这明显不利于增强市场供应能力。如不能理顺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除了三大石油集团主动承担天然气保供的社会责任之外,长期看,无助于中国天然气供应能力的增强。

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是破解天然气市场紧张的最有效途径

放眼全球天然气市场,在LNG贸易,特别是现货贸易渐趋繁荣的背景下,天然气价格已经开始转向加大与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价格和英国NBP价格挂钩的力度,标志着全球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机制正在形成。从中国天然气市场看,要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就需要充分参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竞争,这就要加大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使形成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并促进供应侧和需求侧不断提升对市场价格的适应能力。

一是要加快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当前天然气市场季节性紧张的矛盾突出,恰恰说明了天然气价格没有很好的发挥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天然气被视为昂贵的能源产品,只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才具有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相对而言,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大规模、大范围推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还不甚成熟。这就需要以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为抓手,促进天然气市场在供需相对平衡中稳健发展。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就要完善天然气市场建设,放开天然气市场准入,构建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加快区域性天然气现货市场、天然气期货市场和天然气枢纽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包括区域价格、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在内的立体化天然气价格体系,使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天然气价格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天然气市场的供求状况,以价格为杠杆,促进天然气市场的自我平衡发展。

深读丨什么是破解天然气紧张的最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讲透了!

二是要理顺天然气供应链各环节的价格关系。天然气供应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之间应该具有较为合理的比价关系,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价格不合理都会影响到天然气的最终供应能力。这就要按照国家发布的《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确定的“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加快各项改革措施及其配套措施的推进和落实。管住中间,重点是要管好长输管道和城市管网的系统性建设,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确定合理的管输和配送价格,保持较为合理的投资回报水平。此环节也包括如何管好LNG接收设施的建设、使用、气化价格确定,以及其与天然气输送主系统之间的衔接等。放开两头,一头是与最终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终端销售商,重点在于增加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销售商的途径、方式和便利性。另一头是天然气的原始供应商,即国内的天然气生产者和进口商,充分放松对天然气生产和进口销售环节的价格及管制,将有利于引领各类资本进入生产和进口领域,从根本上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

三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天然气峰谷价格。

天然气供应的连续性是天然气市场最基础的特性,既要保障天然气生产供应的稳定性,更要保障天然气市场高峰需求的稳定性。要较好地解决中国天然气市场面临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就需要建立天然气峰谷价格体系,通过市场化价格调节峰谷用气量,以达到用户自行填谷削峰,降低高峰供气压力。同时,要增强储气库建设和储气能力,而无论储气设施是独立运行,还是作为管道输送的配套设施,都应将储气库作为独立的供气资源,与用户签订供气合同,确定与市场调峰需求相匹配的储气库供气价格。一方面,该供气价格应充分反映注气、采气等储气设施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应反映库存气的采购成本及资金占用成本,并在当前的环境下率先实行储气库供气价格的市场化,使之具有较好的盈利性,以增强储气库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提升储气设施和储气能力建设,满足调峰需求,缓解地区性、季节性供应紧张的矛盾。

总之,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存在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天然气供应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由于储气设施不足,导致结构性供应能力存在较大欠缺。着眼于中国天然气市场未来依然保持快速发展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攀升的现实,地区性、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就必须要加大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建立起多维度的价格体系,理顺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的比价关系,实施差异化的峰谷价格,切实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和价格的杠杆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天然气市场供应能力建设,促进天然气市场供需保持相对平衡和较高的弹性,较好破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

作者 | 冯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