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2G往事:国内市场没机会,从国外包抄

发布此文,是感慨中国当前在5G取得领先的大环境下,被国外发达国家围追堵截。当年在通讯的2G时代,华为等中国公司筚路蓝缕,一路艰苦奋斗,在2G时代开始追赶,在3G时代开始追上,在4G时代齐头并进,在5G时代终于领先。向艰苦奋斗的中国企业致敬,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

华为的2G往事:国内市场没机会,从国外包抄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设备商在程控交换机领域形成了“巨大中华”的群体突破之势。交换机打开国内局面之后,除了巨龙本身在交换机市场处于弱势,其他华为、中兴、大唐几乎同时开始了在电信领域的多元化突破。在当时无线最火热的GSM领域,也就是2G,国内设备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国外设备商例如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已经完成了产品原型机开发并开始大规模商用,国内设备商才刚刚进入这一领域,从零开始,遍布荆棘。

当时华为作为国内最早投入2G研发的企业,面临的困难比今天所有人想象的都要严重。最核心的有三大困难:

1、射频技术:无线产品技术复杂度高,协议众多,除了MSC移动交换机,基本可以从固网交换机有所继承(也就是可以使用同一个硬件软件平台),其他产品特别是无线最主要的基站,都必须重新开发。而基站系统最关键就是射频。无线的调制解调的各项技术指标相对复杂,并且在当时的中国民用射频人才极其匮乏。当时射频人才稀缺,而且都在国有研究所,华为得不到人才。

2、无线协议:对于刚刚突破程控交换机,并且还把万门程控交换机称为“争气机”的三家设备商而言,无线的协议复杂度远远超过程控交换机,并且标准化的各种参数非常多。虽然协议规定了呼叫的基本流程,各种参数的大概含义,但对于没有实际现网经验的开发者来说,什么场景应该怎么样处理,对于华为,中兴,大唐三家设备商来说,只能靠各自的理解开发。

因此,在国产设备商GSM产品刚刚商用的时候,各种协议兼容性的问题层出不穷。

3、行业理解:除了设备开发之外,无线对于交付的要求是远远超过固网的交换机的,从无线规划的相关方法论,流程,到无线站点的交付,再到后面的单站或者整网的验收以及后续的无线网络优化,这一整套在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如果要实现商用,都必须有很强的基本功,这些都是国产设备商所不具备的,而国外的设备商都是已经成熟和使用很久了。

1996年,华为决策启动GSM原型机的开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对此都充满信心,毕竟是那么复杂的系统,之前并没有太多的积累。华为最初的原型机只投入了不多的人,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在西方公司都是几千人在开发,当然原型机和西方厂商全系列商用产品的开发工作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在开发和联调最后时刻,都有人怀疑是否能够搞出来,这个从任正非在华为2017上海战略会议时的讲话中就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困难:

“华为当年在固网获得成功后,下一跳的关键是无线领域。但是在无线领域里,华为碰见了巨大的困难,甚至差点就熬不过来,差点就砍掉了。我们当时只有固网的研发能力,没有想到无线的技术门槛那么高......”

1997年10月24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华为GSM产品在北京国际通讯展(简称北展)上首次亮相,打出了“中国自己的GSM”口号。不要小看这个口号,因为欧洲的主要设备商可是从80年中后期就开始研究并制定标准,从89、90年就开始GSM系统的开发,到真正92年开始商用,相比国内设备商,那是提前研究10多年,商用产品也早了6、7年,并且主要的设备商都是已经经过大规模商用网络的考验,而华为到97年,还仅仅是完成原型机的开发,离商用还有一段距离。

华为的2G往事:国内市场没机会,从国外包抄

到1998年,无线产品的研发人员已经增加到了500人,虽然是1997年年底就发布了GSM系统,但是真正的一个实验局是到了1998年7月才在内蒙东胜县开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到了11月中旬,才终于通过各路通信专家的鉴定会,算是拿到了能够开始在全国销售的出生证明和身份证,可以合法销售了。

华为GSM商用之路

虽然到99年算是已经拿到了出生证明,2000年产品的主要规格已经基本能够对齐西方厂家,但是客观的讲,产品的成熟度和西方厂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无线产品占地盘的特点,每个城市,一个运营商一般只会选择1-2家设备商,并且就算选择两家设备商,也还是以地理位置划片使用。因此西方厂家已经从94年到耕耘到2000年,全国的GSM网络已经没有任何成片空白的地级市,甚至连一个空白的县都没有。

华为的2G往事:国内市场没机会,从国外包抄

如果华为的设备要进去,只能是将原西方厂商设备搬迁到其他区域使用,空出一块区域使用华为的设备。因此到2000年下半年为止,华为的基站系统在全国也只有在中西部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本地网里面的个别县,真正进入人口相对多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湖南娄底。

在上述客观的产品上市的时间差异之外,造成这样现状还有两个原因。其一,西方厂商通过合资公司生产,也变成国产设备;其二,西方厂商吸取了在交换机上面保持高价教训,从最开始竞争的时候就将价格往下打,降低国产厂商的机会。

在国内设备商98年到99年设备逐渐开始参与投标之后,西方厂商的价格开始快速下降,到99年,平均到每用户的设备成本已经降低到4000元/用户,随着华为中兴在各地参与到更多的投标中,国内GSM的价格进一步下降。西方厂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限制华为和中兴的产品在现网使用的规模,这样设备成熟的就慢,成本也难以降低。

有人曾经统计过,从98年到2000年的三年,西方厂商在国内的GSM售价降低了80%,可见之前的售价有多高。当然这个也不仅仅全是国内设备商的功劳,按照正常的规律,随着采购量的增加,本身就会带来价格的降低,只是没有这么快。

在国内市场拓展受阻的情况下,华为就只能将目光转移到海外。因为国内GSM网络建设得早,并且也不会在移动和联通之外新增GSM运营商,而海外还有很多国家只有一家运营商,不断有新的运营商成立,不断有国家发放新的GSM运营商牌照,而新运营商销售的难度远远小于在存量运营商销售,虽然大多数的新运营商的实力是远弱于已经充分发展的现网运营商。从2000年开始,华为的GSM逐渐缅甸,老挝,泰国等亚太市场以及中东非洲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为GSM产品的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