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8月27日,交通部官網針對24日滴滴事件連發兩篇評論文章,稱“如果不能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交通運輸部官網的評論文章截圖1

《平臺公司應將“自責”落實到行動上》文中寫道:“保障乘客出行安全是網約車行業發展的底線,沒有什麼比“乘客安全”更為重要。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回家,而不是覬覦那所謂的'3倍賠償'。”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交通運輸部官網的評論文章截圖2

8月26日,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運輸、公安部門對滴滴公司開展聯合約談,責令其立即對順風車業務進行全面整改。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8月26日晚間8點以後順風車業務停止服務

目前,滴滴公司已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同時免去分管順風車事業部和客服的兩名高管職務。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滴滴整改了什麼?

滴滴在5月6日空姐事件後,發文致歉,並宣佈整改。短暫停業整頓後重新上線順風車業務。

滴滴整改期間,下線順風車業務中所有個性化標籤和評論功能;乘客和車主均不顯示真實頭像,而顯示虛擬頭像;司機每次接單前都必須進行人臉識別,同時在全平臺推出對人車不符的舉報獎勵,增加了訂單結束後詢問乘客“車牌號是否與實際車輛一致”“車主是否在行駛過程中玩手機”“車主是否私下拼車”等匿名投訴的內容;接到乘客投訴後,會對被投訴的司機扣分,贈送乘客幾元錢的消費券。

在乘客安全方面,滴滴曾在5月份整改時稱,還將緊急求助功能提升至顯著位置,除了原有功能外,乘客還可一鍵撥打110、120、122及平臺安全客服等求助電話。通過8月24日事件來看,受害者的朋友在當天連續7次聯繫滴滴客服均遭遇推脫,樂清警方收到滴滴公司發來的車牌號及駕駛員信息,距離受害者朋友第一次報警時間長達111分鐘。“安全客服”響應龜速,毫無安全可言。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滴滴發佈道歉與聲明稱:辜負了大家的信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與現實問題相比,滴滴此次的道歉聲明和5月份的道歉何其相似,更像是一次常規的危機公關。

順風車安全隱患普遍存在,就連筆者自己也遇到過不少不靠譜車主。

8月4日,筆者使用滴滴順風車出行,意外約到一輛拉貨的五菱,併成功拼單與兩個女生同行。

該車主註冊滴滴不久,而且對市區內道路不是很熟悉,接乘客時幾次找不到準確地點,行駛途中還多次邊開車邊低頭看手機查路線。三位乘客均提出幫助車主導航,並反覆提醒車主“請專心開車”。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當晚,先下車的筆者收到滴滴APP中車主發來的消息,稱被另外兩位乘客舉報。隨後筆者點擊“到達目的地”時收到一條提示:“車主是否在開車過程中玩手機?”筆者點了“是”。

8月26日上午,筆者使用了滴滴順風車,提及遇害女孩,司機說:“可能是反抗太激烈了吧,還不如假意順從了,先保命要緊啊。”

網絡有記憶,3個月前,滴滴曾發佈道歉信,曾懸賞百萬尋找兇手,宣佈整改。但3個月後,相似的殺人案再次發生。而5月份針對遇害空姐的道歉信卻已經悄悄在滴滴APP中刪除。

《南方週末》曾撰文梳理滴滴成立以來4年中媒體公開報道有關部門處理過的滴滴司機性侵、性騷擾事件,統計出至少50起,平均每月都有一起。有專業人士建議,除了嚴格的車主審核准入機制外,順風車應該回歸到分擔油費的共享經濟初衷上,而絕對不應該是以盈利為目的。

滴滴道歉之後,交通部發文: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滴滴下線順風車,其他公司的機會來了嗎?

滴滴下線順風車,是否給了其他公司機會?

順風車的誕生,原本就基於線下龐大的遠距離拼車需求,很多上班族由於距離遙遠,迫於公共交通換乘較多、花費時間長,出租車費用高的原因,不得不尋找能降低50%左右成本的拼車機會。只不過網約車出現之前,這種需求廣泛被出租車之外的黑車所承擔。

目前國內網約車領域,尚有美團打車、嘀嗒出行等,其中嘀嗒出行的模式與滴滴相似,也打出社交牌。滴滴順風車下線後,不少車主和乘客開始使用嘀嗒平臺。需求和機會都是現實存在的,安全問題也一樣會存在。其他平臺是否能妥善解決網約車的乘客安全問題呢?

8月2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圖暫時下線順風車業務,有內部人士稱,此舉是出於對安全的考慮,與滴滴事件無關。

文:和斌斌

來源:金融頭條(ID:iiyou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