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障礙——那些談遊戲色變的媒體,你們連事實都不敢報導了麼

想來最近在全世界遊戲界引起軒然大波的,大概就是18號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ICD-11的預覽版中,將遊戲障礙列為了精神障礙的一種。

此預覽版一出,國內各大媒體就已經炸鍋,各種標題類似於網癮最終被歸為精神疾病,打遊戲上癮該如何治療的新聞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文中斬釘截鐵的將一個預覽草案中的提議,確定為WHO最終的批准結果,並聲稱相關規定今日起生效。

遊戲障礙——那些談遊戲色變的媒體,你們連事實都不敢報道了麼

然而煤球醬去看了WHO官方6月18日關於ICD-11的新聞發佈,其中各大媒體選擇性忽略的一條如下: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將被提交到2019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最終批准,並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這次發佈的是預先預覽版,可使各國計劃如何使用新版本,安排翻譯和培訓全國各地的衛生專業人員。

遊戲障礙——那些談遊戲色變的媒體,你們連事實都不敢報道了麼

所以準確來說,這條新聞應該表述如下: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將“遊戲障礙”作為依賴症的一種,列入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的提案中。該提案將會在2019年5月提交到WHO大會上由會員國批准。如若批准,也將於2022年1月1日才會開始生效。

可氣又可笑之處就在於,WHO連草案都還沒提上去,國內媒體們已經坐不住了,恨不得連一下子飛去2022年,好讓遊戲這個讓孩子不聽話,讓老公不顧家的罪魁禍首趕緊消失的乾乾淨淨。

更何況,這項提議目前還是充滿爭議的,且不說各大遊戲廠商已經聯合提出了異議,就算在醫學界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心理學者、美國佛羅里達州史丹森大學的媒體研究員 Christopher Ferguson 稱,外界普遍擔憂 WHO 關於‘遊戲障礙’的判斷‘沒有確鑿的研究基礎’。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便表示,沒有足夠的證據來將遊戲成癮視為‘精神障礙疾病’。

美國心理學協會旗下一媒介心理學組織也在今年早些時候發佈了一份政策聲明,對 WHO 的相關草案表示擔憂,稱目前的研究基礎並不足以應對相關問題。WHO 對‘遊戲障礙’的症狀說明並不明確,也沒能提供相關的治療方法。

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臨床心理學家 Anthony Bean 也持有類似看法,他也抱持著反對在 ICD-11 中納入‘遊戲障礙’的立場,認為‘很多玩遊戲的人都覺得自己會上癮’,但大多數人都只不過是將遊戲作為應對焦慮和抑鬱的工具。‘當焦慮和抑鬱情況得到解決時,他們對遊戲的需求也就會顯著下降。’

Anthony Bean 還指出,由於 WHO 並未對‘遊戲障礙’的輕重緩急進行充分的定義,因此 ICD-11 一旦實施,對於‘遊戲障礙患者’的診斷很大程度上將基於‘臨床醫生非常主觀的經驗’,然而在 Anthony Bean 看來,大多數臨床醫生和心理健康領域的從業者都並不怎麼了解遊戲愛好人群。

而煤球醬最最擔心的地方就是,那些披著網戒中心的非法機構,在這條提案的掩護下,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是不是又會死灰復燃。

我們努力了這麼多年,臨沂網戒中心依然健在。此次新聞一出,那些逃避責任的家長,是不是更能理所應當的把不聽話的孩子送去網戒中心進慘無人道的“教育”?

如果“遊戲障礙”在未來真的成為一種精神障礙,那麼,請大家把他當做

正常的精神障礙來看待,就像酒精成癮,人格障礙,交流障礙等等精神障礙一樣。

如果你認同精神疾病都是事出有因,是由長期的環境因素影響而產生的,比如現在很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論。有怎麼樣的原生家庭,就會有怎麼樣的孩子。家庭關係,才是決定孩子後天行為以及心理健康程度的最大因素。

又或者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人類成年後所做的一切,本質上都是在彌補童年未被滿足的慾望。

那為什麼到了遊戲這裡,就變了呢?為什麼到了遊戲這裡,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遊戲背鍋?

家長不反思自己對孩子是否關心,是否尊重,是否理解,甚至從未發現孩子變化的過程。只在事情變得極其嚴重的時候束手無措,然後將孩子送去所謂的網戒中心,進行再教育,希望可以還他們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哪怕這個孩子變得木訥呆滯,哪怕他的精神已經被摧毀,那有什麼關係呢,他聽話呀。

可是你知道網戒中心對你的孩子做了什麼麼?你其實都不在意吧?就像你不在意你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你眼中的壞孩子?

其實我挺推薦不太瞭解楊教授、不太瞭解網戒中心的小夥伴們去玩一玩《籬笆莊秘聞》。這是一個90後少女用橙光遊戲平臺製作的文字類解密遊戲,根據《我在臨沂網戒中心的真實經歷》改編。遊戲時長很短,大概兩個小時就可以通關。解鎖所有劇情需要3元,但是相對於她所傳達的意義,我覺得3元真的不足以表達支持。

而網戒中心負責人,相信大家也會非常熟悉。

遊戲障礙——那些談遊戲色變的媒體,你們連事實都不敢報道了麼

在遊戲一開始,玩家可以看到自己坐在電擊椅上,頭戴治療儀器,身邊有一個穿著白大褂的“楊教授”,一言不合就電擊你。每次電擊你都會減少相應的精神值,當精神值為0的時候,主角將精神崩潰,遊戲結束。而我們的目的,當然是在崩潰之前,逃離這裡。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文字求生類遊戲了。

遊戲障礙——那些談遊戲色變的媒體,你們連事實都不敢報道了麼

進行過第一次電擊之後,你就正式進入了籬笆莊網戒中心。這期間遊戲會幫助我們瞭解主角自己的故事,她逐步變得叛逆,不良的原因。

而在整個遊戲中,玩家當然也會面臨很多選擇,而我們的選擇,將決定遊戲內其他人物是否能活下去,事情能否被揭露,壞人是否能被抓。而解鎖不同的結局,也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番外故事。從結局的名字大家也可以判斷,並不是所有結局都是好的,因為現實總是殘忍的。

遊戲障礙——那些談遊戲色變的媒體,你們連事實都不敢報道了麼

遊戲中的楊教授被依法判刑,可現實中的呢?

希望有朝一日,這些非法組織可以被取締,希望利益不再是某些機關唯一的關注點,希望家長不在愚昧,希望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得到應有的關懷和幫助。

不論最後遊戲障礙是否會真的成為精神障礙的一種,或許我們都應該更加重視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越來越高的今天。

焦慮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標籤,遊戲只是工具,不是製造焦慮的罪魁禍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