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駒執著和拒絕被同化的一生,是搖滾精神的最佳詮釋!

人,來於自然,最終也歸於自然,自然是一個人最好的歸宿。歸去的差別只在於,時間的或早或晚,還有離開方式的不同。但活著時的差別就迥異了,跟隨世界是很容易的,所以大多人選擇默守陳規,但那些曾努力追逐真我的人,都寫就了動人的生命之詩。

雖然各種音樂都聽,但我一點也不否認,還是偏愛搖滾樂多一些,不僅僅是樂器音色、主唱嗓音、編曲技巧和律動帶來的衝擊,最重要的是那股真誠熾烈的精氣神。

什麼是搖滾精神?一萬個人能有一萬個答案,叛逆,抗爭,真誠,自由,堅持,不妥協,悲觀,和平與愛……太多的關鍵詞可說了。

黃家駒能夠成為搖滾精神的代號,既不是造神的結果,也不是運氣使然,更何況他的作品始終處於被低估的狀態,關鍵在於他真的踐行了搖滾的契約。

今天聊家駒之前,想先聊另一個樂隊,Nirvana。

黃家駒執著和拒絕被同化的一生,是搖滾精神的最佳詮釋!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瑕疵,搖滾樂也不例外。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後,搖滾樂在上世紀80年代逐漸失去了最初的真誠和自我,轉而變得華麗、做作和套路起來,導致這種音樂類型最本真的色彩開始變淡。此時,垃圾搖滾(Grunge Rock)應運而生了。

垃圾搖滾的出現,讓人們對搖滾樂又再度重拾信心,它更獨立更率性更接地氣,很適合展現絕望和痛楚的內容,帶點“喪”氣的失真吉他音色油膩骯髒,朋克味和金屬味適中,節奏感強烈。說起垃圾搖滾,Nirvana恐怕是必提的。

1991年,Nirvana的專輯《Nevermind》推出,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張專輯有著好聽的曲調和暴躁的率真,讓搖滾樂迷們愛不釋手,科特·柯本和涅槃樂隊的名字也迅速被大眾所熟知。

到1992年時,柯本已經火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哪怕是一張舊作小樣拼湊的專輯,也能瞬間售出幾十萬張。1993年的專輯《In Utero》,銷量光速突破一千萬張,據說為了這張專輯,Nirvana和唱片公司針尖對麥芒的拉鋸了許久,畢竟唱片公司認為適度的討好大眾還是必要的,不能太過自我。

1993年11月,Nirvana播放量最高的紐約不插電演唱會開唱,他們刻意避開了自己最熱的單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反而翻唱了別人的幾首歌。就在這場演唱會的5個月後,柯本飲彈自盡,終結了自己27歲的生命,他把自己永遠停留在了人氣的至高點。

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在柯本自殺之後,人們再次翻看紐約不插電演唱會時,想必都會有種怪異的難以描說的感覺,很多事情也許早有預兆。關於死因眾說紛紜,除去藥品和家庭關係,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柯本始終無法適應走紅之後的狀態,他甚至討厭這種商業味道的走紅,因為他發現很多粉絲追捧的不是音樂作品,而是他的帥氣和另類,這讓他非常鬱悶和憤怒,同時也倍感孤獨。

當聽完涅槃的歌,你會發現柯本與黃家駒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發自內心的熱愛音樂,反感唱片公司的束縛和迎合,希望自然的創作,敢於批判和發聲,喜歡最真誠的演唱方式,在聲線裡都有處理尾音的習慣,而且鼻音很重。此外,他們都覺得內心世界十分孤獨!

涅槃紐約不插電是1993年11月,在這個時間點不到半年前,黃家駒在日本意外離世。東西方各有一個音樂傳奇相繼離開了地球。

成蹊覺得有一個現象值得說下,兩年前在知乎上只要是關於家駒的討論,幾乎清一色的猛黑,沒有多少人肯定他的音樂和精神價值。如今情況好了許多,前幾天特意去知乎看了看,現在關於家駒的問題下面,答案中討論他音樂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不少人開始重新去認識Beyond的作品,這很令人欣慰。

黃家駒執著和拒絕被同化的一生,是搖滾精神的最佳詮釋!

精神自由。大抵藝術家都希望精神世界是自由的,因為這直接關乎著作品的氣息和質量。家駒在Beyond樂隊的早期和中期都留下了很多精品,這不止是那些廣為傳唱的曲目,也包括一些在歌迷圈子裡小範圍討論的佳作。

當你戴上耳機仔細聆聽那些曾經被忽略的旋律和樂器聲音時,他的模樣,他的神態,他寫歌時的場景,他滿足的笑容,簡直就是立體的再現。有時候,你還能在音符間突然發現他獨有的靈性閃光點。

抗爭不止。規則無處不在,哪裡有規則哪裡就有抗爭。細數家駒走過的十幾年樂壇路,他的抗爭沒有一刻停止過。

地下時期,與貧困抗爭,在沒錢沒資源的條件下儘可能的供養著興趣。出名之後,與唱片公司抗爭,他希望玩自己鍾愛的音樂,他希望真實表達思想和感受。紅了以後,與歌迷抗爭,寫硬一點的搖滾樂就那麼難麼?為什麼說我是搖滾叛徒?你們是不是想一直停留在膚淺的欣賞層面?

不妥協

。儘管在大部分時間裡,黃家駒都收起了驕傲的利刺,但透過作品還是能清晰的看出,他始終死死的守著底線,哪怕是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了,也絕不輕言放棄。

成蹊還是那句話,你想了解家駒,一切都在他的作品裡。既然口口聲聲說喜歡他,說以他為榜樣,那隻聽兩三首歌是不是有點少呢?你真的嘗試過安靜的沉浸式聆聽麼?你真的用心品嚐過Beyond歌曲裡的樂器音色麼?你真的循環過那些偏另類的歌麼?你真的耐心聽過一整張專輯麼?

和平與愛。假如家駒十幾年寫了幾百首小情歌,我想今天我們是沒有必要討論他的,而且那些歌也肯定早就不知所蹤了。物以稀為貴,他的歌曲是寶貴的,他的作品內涵是宏大的。

Beyond式怨曲,家國情懷,世界題材,大愛傳遞,抨擊寫實……好像沒有什麼是家駒寫不出的,這是自信也是天賦。如果僅僅是寫出來然後又很快消失,那也不值得大書特書,可他的那些歌就像生了根一樣的茁壯成長,有的已經成了參天大樹,蔭及幾代人仍不止。

靈魂驅動創作

。科技數碼合成的聲音,的確很悅耳動聽,然而卻令人感知不到溫度。如果你是深度Beyond歌迷,相信你肯定很享受觸摸他們作品溫度的過程。

唯有以靈魂驅動創作,寫出的作品才能打動和感染更多靈魂。家駒的曲詞唱,每一樣都能進到聽者的心坎裡,這樣的音樂人太值得珍惜和愛惜,我想肯定有許多人也和我一樣被他的Rock 'n' Roll所折服。

是的,黃家駒是執著的,甚至可以說偏執。他始終身在染缸,卻一生葆有本色拒絕被侵蝕同化。成蹊覺得,他的歌品和人品是後人該思考借鑑的最大寶藏。

黃家駒執著和拒絕被同化的一生,是搖滾精神的最佳詮釋!

一位歌迷朋友問成蹊為什麼不轉載一些文章,這樣可以輕鬆很多。謝謝建議,但是不可能,因為這是一個與黃家駒有關的公眾號。三年來,我從未轉載過任何一篇內容,原創是這裡的底線。

經常有人留言說,成哥你快去微博看看,有人說黃家駒壞話,來幫幫忙啊;給家駒刷刷票吧,現在已經被其他很多明星超過了;別人的音樂統統都是垃圾,家駒才是神;家駒是我的信仰,所以我天天都想哭;你說到底是日本黑社會還是香港黑社會殺害的家駒呢……

我們不喜歡作品本身,而更喜歡研究那些不切實際的爆料,喜歡站隊並分裂Beyond,喜歡凝望著家駒的照片終日流淚,喜歡罵街或互黑。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根本的問題,黃家駒喜歡什麼?我們又為什麼喜歡他?

成蹊曾一度認為,殺死黃家駒的最大凶手是媒體和過度包裝,但是現在我漸漸明白了,不是的。家駒是音樂人,音樂是他的生命,我們卻對他的生命棄之如敝履。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無解。

聽歌吧,沒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

以天地為棺槨,足以容身。以日月為葬璧,晝夜長明。以星辰為陪襯,形神淨澈。我們生者又當如何?以音律作紀念,其音不衰。以精神為準則,其念不滅。如此足矣。

很開心“認識”你,黃家駒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