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贊 》宋・蘇軾

《石菖蒲贊 》宋・蘇軾

《本草》: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久服輕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注云:生石磧上概節者,良。生下溼地大根者,乃是昌陽,不可服。韓退之(進學解》雲: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稀苓。不知退之即以昌陽為菖蒲耶,抑謂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韋、石解之類,雖不待土,然去其本處,輒稿死。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陽之所能及。至於忍寒苦,安澹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彷彿哉?

餘遊慈湖山中,得數本,以石盆養之,置舟中。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鬱,意甚愛焉。顧恐陸行不能致也,乃以遺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視之。餘復過此,將問其安否。贊曰:清且泚,惟石與水,託於一器,養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此,何以輔五藏而堅發齒。

《石菖蒲贊 》宋・蘇軾

《石菖蒲贊 》宋・蘇軾

《石菖蒲贊 》宋・蘇軾

從唐宋開始,石菖蒲這種植物,就走出溪頭澗畔,成為文人案頭清供。

蘇軾喜愛石菖蒲,原因有三:一,它是《本草》中一味有利養生的藥材;二,方便移栽,姿態秀雅,幾邊案頭,為日常帶來野逸之趣;三,“忍寒苦,安澹泊”,具有安貧樂道的君子氣質。三種好處,層層推進,並引與菖蒲近似的植物“昌陽”作對比,為文章增添了博物與考證的樂趣。

石菖蒲,有芳香,瘦根密節,細葉叢生如劍脊,又如野人散發,形態很是瀟灑。脫離野生後,不會像石韋、石斛等植物那樣枯死,但因水分養料不夠充足,植株會變小,莖葉變細,觀賞效果更勝野生,正如東坡文中所言:“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這東西很好養活,洗去泥土,裝在清水的盆中,即可數十年不枯,清寒堅貞之態,果然適合讀書人。再配以親手撿來的白石子,離離於水中,襯著蒲葉,更顯“璀璨芬鬱”。東坡因奔波不便,便將珍愛的幾盆石菖蒲,特地交付友人代養,以後回來打此路過,還要探視,戀戀之情可感。

《石菖蒲贊 》宋・蘇軾

蘇軾對石菖蒲的喜愛及栽培,是持續一生的。

“自我來關輔,南山得再遊。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識,生此亂石溝。山高霜雪苦,苗葉不得抽。下有千歲根,蹙縮如蟠虯。長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作於二十九歲的這首詩,是在山中見到了野生石菖蒲,贊之為千歲靈物,嘴上說得好聽,“德薄安敢偷“,其實,就是想下手挖回家的意思。

到登州當官時,已近知天命之年了。一日遊玩到海邊蓬萊閣下,發現有許多被海浪衝擊,圓熟可愛的彈丸狀石子,便發興撿了數百枚。很快接詔書進京,遂長途跋涉,把這些石子,帶回四川眉州老家,養石菖蒲。

“斕斑碎玉養菖蒲,一勺清泉滿石盂。淨幾明窗書小楷,便同《爾雅 》注蟲魚 。“這是石菖蒲作為文人書房良伴的明證。

“碧玉碗盛紅瑪瑙,井花水養石菖蒲。也知法供無窮盡,試問禪師得飽無。“這首詩是贈常州報恩寺長老的,石頭”供僧“不算,越老越調皮,連水草都拿來請和尚”吃“了!

《石菖蒲贊 》宋・蘇軾

《石菖蒲贊 》宋・蘇軾

石菖蒲很少能見到開花的,傳說人見菖蒲花當貴。《梁書》載:太祖皇后張氏“嘗於室內忽見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後驚異之,謂侍者曰:‘汝見否?’,皆雲未見。後曰‘嘗聞見菖蒲花當貴’,因取食之,生高祖。”

東坡長年養菖蒲,沒這好運氣見它開花。倒是他的弟弟蘇轍,家中的菖蒲一下子開了九朵花,大喜過望,立刻向蘇軾彙報,兄弟倆又是作詩,又是酬和,為這其實並不算好看的菖蒲花,高興了好久。

《石菖蒲贊 》宋・蘇軾

圖片作品:王大濛,亦品先生

席 上 無 塵

席上無煩塵·胸中有山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