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1978 年12 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標誌著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開放的開始。以此為起點,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在這股新潮流中,一些人見證了回民區40年的滄桑鉅變,昂首走進新的時代。本期帶您走近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監委會主任——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光陰如梭,時光飛逝,倏忽一瞬,不知不覺中,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過四十載。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在改革開放後農村的發展經歷中,卻是一幅恢弘而壯麗的畫卷。

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原廠漢板村)位於呼和浩特市北部,東臨內蒙古廣電大樓,南與成吉思汗景觀街相接,西與東烏素圖村毗鄰,北靠生態路, 全村佔地6.35平方公里,於2012年10月撤村建居。現有居民2135戶(農業戶),4677人,駐區單位29個。“廠漢板”的蒙古語意思是“有白房子的地方”,廠漢板村至今有360多年的歷史,有蒙、漢、回等多個民族居住。四十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四十年,中華大地滄桑鉅變。四十年曆程,付出很多,成就巨大。近日,筆者專訪了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村監委會主任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用心感受波瀾壯闊的歷史——廠漢板村“土地的新變”

郝光銀出生於50年代初期,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解決溫飽是每家每戶的當務之急,全國的農民都只能靠天吃飯,更別說發展了。那時,任誰也想不到能過上現在的生活,也沒人敢想……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廠漢板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村落,到今天,已經歷經了十幾代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來,中國的農民都是頭頂烈日面朝黃土種植莊稼,這已經深深烙在人們的血液裡。在郝光銀的記憶中,曾經的廠漢板也是如此,人們辛勤勞作,春耕秋收,時光消磨了歲月,少年熬成了白首。在那個年代裡,所有人都為了生存而奔波,讀書是所有孩子的奢望。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郝光銀說:“1960年左右,是全國的過渡時期,開始成立人民公社,村裡成立了大隊、小隊,全部轉變為了集體經濟,在這之前人們都是自己幹自己的。人民公社化之後就都是集體的,人們在集體勞作掙工分,這種勞作方式一致延續了20來年。上個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土地改革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環,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免除農業稅,再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農村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過四十年,農村社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事實上,如今的廠漢板村已經不再是一個“村”了,它更像是一個社區,全村從2007年到2018年這11年的變化是最大的,07年還到處是土房,舊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全村進行了改造,村民都住進了新小區乾沁園小區,變化非常的大,完全找不到當時那個貧窮村落的影子,從前村子之間的界限也只有老人們才會知道了。”

改革開放讓“鄉下人”變成了“城裡人”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村落形成之初,多數人都是走西口從山西那邊過來的,在這片土地上買地生活,然後就在這裡紮了根,一代一代的生活了下來。

“1960年左右,人們住的都是土房子,當時建房子也簡單,都是找朋友一起幫忙蓋,房頂上抹的是泥,所有東西都是就地取材,有一間磚瓦房是全村人的驕傲,可惜我們村沒有。1960年的冬天很冷,凍得孩子們的小手通紅,手上腳上都是凍瘡,取暖設備就是一個用土壘起來的土爐子,燃料是柴火、木頭,在我十幾歲的時候開始燒煤了,那會依舊是大集體,想要用煤得到煤廠往回拉,用馬車拉一馬車也就一噸,條件再好一點後就拿四輪車往回拉,一拖拉機能拉回十幾噸,十幾家分一車煤,在我15歲左右,城裡有了鑄造廠,鐵爐子開始取代土爐子,雖然那會的鐵爐子也不是很先進,但是如果家裡有一個的話過冬就容易多了。所幸的是,以前住的土房子牆很厚,所以防暑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家裡夏天不會很熱。”郝光銀說。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2007年,村委會開始建回遷小區,2011年開始,廠漢板社區居民陸續搬入了配套齊全,設施完善的乾沁源小區居住。家裡的擺設也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彩電、冰箱、電腦、電話、手機、電磁爐、太陽能熱水器一應俱全。追昔撫今,感慨萬千。

說到這裡,郝光銀難掩心中的激動:“自從那以後,人們再也不怕冬天難熬了。人們從老舊的平房區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裡,在很長一段日子裡,我們都還是不敢相信。現在的村民有打工的、有做生意的、村裡還給交了社保養老金等,再也不用靠老天爺“賞”飯吃了。“祖輩們依靠種地、養駱駝運輸生活,以前汽車極少,鄉親父老們靠駱駝拉貨到山東、呼市等地賺取生活所需。現在的汽車非常普及,村裡條件好了,幾乎家家戶戶有車,不乏有高檔車,當初結婚的時候想找一輛車都非常難找,都是用馬接新娘回家。那時候如果擁有一輛私家車,那就是全村人羨慕的對象。但自從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出臺了各種政策來鼓勵普通家庭購買私家車,私家車才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直到現在,基本上人人都會開車,我們真是感覺變成城裡人了”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廠漢板村回遷小區佔地面積為268畝,擬建面積約33萬平方米,投資約12億元,可安置2670戶。2017年5月,廠漢板乾沁園小區在黨總支、村委會的積極爭取上級改造資金下,對小區進行了徹底改造提升,更換樓道門158個,樓房外牆塗料粉刷面積13萬平方米。樓道刮膩子39000平方米,更換牌匾東西街1400平方米,更換垃圾箱,大的175個,小的30個,小區內綠化總面積10000平方米(包括栽種地柏松25萬棵、丁香24000棵、水蠟15000棵),香緹樹166個(16個花草),線路橋架370米(延長),每天投入基礎維修工人50人,對小區內的燈杆、配電箱、涼亭等粉刷投入7萬元。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改革開放四十年,廠漢板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

改革開放實現了“有所樂”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以前根本沒有娛樂設施,人們在茶餘飯後坐在一起聊聊天,嘮嘮家常。孩子們滾個鐵環,玩個杏核,後來上了學才有機會接觸籃球、乒乓球。

改革開放初期,電視還沒普及,一般家庭很少擁有電視機,電影更是稀罕,想看個電影得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到十幾裡以外。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家庭條件逐漸改善,慢慢村裡有了電視機,雖然只是14寸的黑白電視機,但人們也興奮不已,晚飯後一家人圍坐在電視跟前看電視成了最大的享受。如今60寸的高清液晶電視也搬進了我們平常百姓家,讓我們彷彿踏進了高清影院,再不用跑上十幾裡地去看電影了。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我家裡現在還保存著很多以前的老物件兒,像是黑白電視機、收音機之類的,我覺得它們記載著時代的變遷,鐫刻著時代的印跡,每當我看見他們,總能想起經歷過的艱難歲月。如今,每當坐在明亮的客廳裡看著電視,想著四十年來的變遷,覺得這些老物件兒完全就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啊。如今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過起來也有勁頭兒。”郝光銀說。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2015年,廠漢板建成的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投入使用,三樓內設黨員活動室、理療康復室、農家圖書室、書畫室、講堂、文藝室、婦女之家、棋牌室、檯球乒乓球活動廳和網格服務管理信息平臺。還設有便民服務綜合大廳 ,可提供計劃生育、勞動保障,鐵殘助殘、婦女維權、醫療衛生、社會治安等服務,為群眾生活提供便捷服務,實現了居民老有所居,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願望。

改革開放讓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郝光銀回憶說:“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工作,畢了業回到農村務農,後來改革開放前一年出去打工,幫人安裝維修鍋爐水暖。2001年回到農村,繼續務農,2006年到村委會。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廠漢板依靠著穩定的發展,到今天小有成就。”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70年代初,村裡醫療條件很簡陋,醫藥物資匱乏,村民治病都是用簡單的刮痧、扎針等土方法治療,實在抗不過去才到小診所打針治療。我在十二歲的時候,得了肺結核,不得不到醫學院進行治療,但當時5分錢的公交車錢都捨不得花,當時一天打兩針,走兩趟,來回一趟幾十里路。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有了赤腳醫生,集體購票,5分錢一張,有了病可以去打針吃藥。後來集體變成了個體,也沒有了赤腳醫生(赤腳醫生(農村非正式醫療人員)是上世紀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開始出現的名詞,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這一說。前幾年雖然有優惠扶持政策,但村裡仍然有貧困人口,大多是因病致貧,雖然年紀輕,但是失去了勞動能力,也有妻子癱瘓,丈夫收入微薄,或者有失業的,那時村裡只能給安排些簡單的工作補貼家用。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村裡的退休老人沒事就報個團旅旅遊。現在的廠漢板村空氣清新、交通便利。養老也沒有後顧之憂,有個感冒發燒的可以拿著醫療保險到醫院治療,生活起居不用愁了。”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廠漢板村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平臺設在綜合服務大廳一樓,面積約400平方米,平臺中心液晶顯示屏、電腦、網絡於2015年5月接入並投入使用。

2011年起,廠漢板居委會為1805個居民辦理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每季度為55週歲以上的女性居民和60週歲以上的男性居民發放生活補貼300元,每年為有承包地的居民發放取暖補助720元,為400分以上的大學生設有獎學金,使人們的生活有了更高的保障。

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 廠漢板的滄桑鉅變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2013年,廠漢板村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單位,2014年11月,榮獲國家“牽手2014中國最美村鎮”的榮譽稱號。

如今,廠漢板社區以“改善民生,關注民意,傾聽民聲”為工作重心,不斷創建文明社區,優化服務管理。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把居民回遷安置工作作為實事工程來抓,多方籌集資金,督促協調聯發公司加快建設二期回遷小區。充分發揮社區地理優勢,發展餐飲服務、交通運輸、倉儲物流等行業,在北二環形成規模較大的商業網絡,有效拉動轄區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實現失業勞動力就地轉移。根據周邊企業的用工需求,認真分析失地居民自身優勢,定期舉辦實用性強的技能培訓班,提升居民勞動技能,幫助指導就業,增加失地居民收入,從去年至今開辦創業培訓班6次;不斷改善社區服務管理。健全社區各項規章制度,通過村務公開欄,使社區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以便民服務中心為基礎,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拓展社區服務內容,既方便社區居民生活,又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廠漢板社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按照“強黨性、嚴紀律、轉作風、促規範、提能力”的黨建工作思路,黨性,嚴紀律、轉作風、促規範。提能力”的黨建工作思路,積校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和服務型黨組織。加強班子自身建設。圍繞兩學一做”和黨的十九精神學習教育,社區黨組織不斷增強班於成員自身素質,提升理論知識水平,加大服務群眾成效,發揮核心勞頭力量;提升黨員服務群眾的能力。建立並完善了黨員志願者服務制度,在轄區內組織黨員開展了環境維護,鄰里互助,因難幫扶。糾紛調解、安保服務等志願服務活動,幫助群眾解決了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建成了攸攸板鎮第一家社區網格服務管理信息平臺,組建了由黨員帶頭的服務管理隊,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提升社區公共安全指數,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郝光銀

廠漢板社區以“123” 工作模式為載體,即一個核心,兩支隊伍,三項工作。一個核心就是以黨組織為核心,建好社區黨員、社區志願者兩支隊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實現“常規工作有特色、重點工作出精品、整體工作創一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品牌化建設,努力讓基層黨組織成為密切黨群關係的連心橋。

審核:楊文彬 張伯君(回民區新聞中心新媒體運營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