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47集01

《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对父母的态度一定是和颜悦色,欢愉的颜色、温柔的语气,怎么忍心对父母大吼大叫,伤了父母的心?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群书治要360》第八十九句:【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句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平常居家的时候,应该以恭敬的心去侍奉。这里“敬”字非常地重要。《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子游来问孝,孔老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犬马,牠们也能够以自己的体力来养主人;如果不孝敬、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和犬马侍奉主人区别开来?所以,他在这里特别强调儿女侍奉父母时候的恭敬之心。

这个恭敬之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弟子规》上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马上答应,不要迟缓,不要像没有听到一样待搭不理,似听未听,像没有那一回事,这就不恭敬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令我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要偷懒,不要借故不去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有过失、做错事、做事不够完美的时候,父母给我们指正过来,我们要有耐心,要恭敬地去听从。“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顺着父母的心思,而不能够违逆父母,心里有逆反。这些都是儿女对父母恭敬心的表现。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在一个短片中,讲了一个外国的父子之间的故事,这个短片题目叫《那是什么》。这个儿子带着父亲到公园里去闲坐,但是这个儿子的心并没有在父亲身上,他在看报纸。有一只小鸟飞在旁边,这个父亲为了和儿子沟通、交流,就问他:“那是什么?”这个儿子漫不经心地把眼睛从报纸上移开,看了一看说:“那是一只小鸟。”又回去看他的报纸了。过了几分钟,这个父亲又忍不住了问:“那是什么?”

这个儿子又看了一看,不就是一只小鸟吗?他有些不耐烦了,声音说话也不礼貌了:“那是一只小鸟。”说完又回去看报纸了。过了一会儿,这个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这一次声音更大了,冲着他父亲就吼了一声:“那是一只小鸟。”又回去看报纸了。结果这个老人家还是想跟儿子交流,就又问:“那是什么?”这一次儿子终于不耐烦了,把报纸扔在地上,然后非常生气地对他的父亲吼叫说:“那是一只小鸟,我都跟你说过几遍了,还问,还不明白,真烦!”

听到这样的回答,他的父亲默默地站起身来,走进屋里去了。他儿子还是不依不饶地说:“你要去哪里?你怎么了?”这个父亲没有作声。等他回来的时候,拿到了一个日记本,这个日记本上记载的是这个儿子小时候的一些故事。他翻开一页,递给他的儿子,告诉他说:“大声地读”。这个儿子念道:“有一天,我带儿子去公园散步,儿子看到了一些小鸟,他问我那是什么?我很耐心地回答说那是一只小鸟。但是这个孩子很好奇,他不停地问,那是什么?我仍然很耐心地对他说,那是一只小鸟,并且讲了很多关于小鸟的故事、常识给他听。

整个下午,这个孩子问了我二十一次那是什么,我每一次都无一例外地告诉他,那是一只小鸟。因为我对这个孩子充满爱心,丝毫不觉得他

反覆地问这个问题很烦。”当他的儿子读到这里的时候,想想自己刚才对父亲的所作所为,非常地惭愧,“人之初,性本善。”他就把父亲抱在怀里,搂在一起,流下了眼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一个外国人,从小没有接受儒家孝道的教育,不知道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地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所以对着父母大吼大叫。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对父母的态度一定是和颜悦色,欢愉的颜色、温柔的语气,怎么忍心对父母大吼大叫,伤了父母的心?所以“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也不知道对待父母,不仅要赡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要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恭敬、感恩之心。但是他看了父亲记的儿时的日记,把他的孝心唤起来了,他就流下了忏悔的眼泪,和父亲抱在了一起。这说明父子有亲是天性。

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这是人之常情,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圣人给我们规定下来的。而圣人的教导,是顺着人的本性去教,这就叫“率性之谓道”,顺着人的本性去教,才能够把人教好。

孔老夫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来问孝,孔老夫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了事情,儿女去代劳;有了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尽到孝道了吗?换句话说,这远远不是孝道。

养父母之身,侍奉父母,代父母去做各种家事,这是为人子尽孝最起码的本分。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但是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养父母之心,对父母恭敬,要和颜悦色。《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使父母做错了,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和颜悦色,这才是养父母之心。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俞麟,读了很多书,学识不错,而且邻里乡党都说他孝顺。大家看他每天晨昏定省,早晨去问候父母,晚上侍奉父母睡觉,做得都很符合礼。大家都认同他是一个孝子,甚至邻近的乡镇都有人来向他学习。

他有一个朋友王用予,有一天梦到了文昌帝君。因为他们是同乡,他就向文昌帝君请教:“俞麟这个人很孝顺,学问也很好,他有没有考上?”文昌帝君说:“他没考上。他本来可以考上的,但是他的功名被削掉了。”后边这段话很重要:“他是看起来很孝顺,可是都是做给人家看的,他犯了腹诽的罪过。”

什么叫腹诽?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父母,做得都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内心对父母有埋怨、有不满,没有表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性,最后使得他的每一个孝顺父母的行为都成了应付,都是装出来的,他的良知受到了很大的障碍,俗话说的天良泯灭。而且他对人讲话也非常地苛刻,是没有真正从内心去培养德行,所以他这一生就考不上功名了。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所以这个孝,应该本于父子之间的天性。父子之间,“人生百日,体露真常”。这个孩子出生一百天的时候,我们观察他的动作、容貌,他看到谁都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喜欢,发自内心地对每一个人微笑,这就叫人的天性。他没有说看到这个讨厌、看到那个喜欢。见到父母,自然也是有这种天然的亲情,这叫“人生百日,体露真常”。

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薰染,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使他本有的天良泯灭了,对人的这种自然的亲爱、自然的信任、自然的友好、自然的恭敬渐渐地丧失。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充满了对立、排斥、互不信任。像俞麟就是表面上对父母很恭敬,做出来的行为都符合礼,但是实际上都是为了装给别人看的,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好名之心,这个本性的天良却愈来愈少了。这叫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这是我们特别值得注意的。

表面很恭敬父母,但内心有埋怨、有不满,久而久之会伤了天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