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奢,你的放縱也許正醞釀一場巨大的危機

未富先奢,你的放縱也許正醞釀一場巨大的危機

就在不久前人民網一則《年輕人習慣超前消費 借錢也要出去玩》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大體上講的是現在有許多年輕人都過著未富先奢的生活,掙不了多少錢,卻貸款用幾千甚至幾萬元去購買奢侈品。“理財”、“保障”這些字眼對他們來說,幾乎不可能,與老一輩相差甚遠。

此文一出便成為了熱點話題,年輕人紛紛表示不背鍋,在房價高駐的今天,也就買得起手機和星巴克了。其實中央媒體刊登此文也是迫於壓力,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如今在中國居民債務增長的背後已經醞釀了巨大的危機。

看似安全的中國居民槓桿率

其實中國槓桿率上升是從金融危機開始的,到2017年我國宏觀槓桿率已經達到了256%,這不僅超過了新興市場國家的整體水平,甚至把美國也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不過,從槓桿結構來看,中國的債務特點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中國的企業槓桿率最高,其次是政府槓桿率,最低是居民槓桿率。

從公開數據來看,我國居民槓桿率在2017年為47%,這一比例低於美國、日本,但高於新興市場國家的整體水平。

雖然從表面上看來,中國的居民槓桿率還不算高,但如果簡單認為中國家庭的債務問題並不嚴重,那就略顯天真了。

實際上,雖然中國居民槓桿率不算高,但是增長速度極快。在過去五年,家庭部門槓桿率就上升了18%,如果放任不管,該數值會迅速擴大。

不僅如此,在中國看似不高的居民槓桿率數字下,居民的消費潛力及抗風險能力近年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弱化。

由於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原因,中國的GDP與居民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比較弱,家庭部門加槓桿的主體,也就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遠遠落後於GDP的增速,這正是我國和發達國家的不同之處,風險也將以此作為孕育的溫床。

警惕潛在的金融風險

安邦智庫認為,由於中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偏低,衡量國內家庭債務的水平時,不能簡單照搬發達國家指標,還要關注適合我國的指標,即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超過美國當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

未富先奢,你的放縱也許正醞釀一場巨大的危機

雖然國內對以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來衡量居民槓桿率存在爭議,認為國內居民的債務規模被沒必要誇大,但這一指標對國內居民部門的負債情況、消費潛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仍然有一定的揭示作用。

眾所周知,國內家庭債務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已持續多年,消費增速自2011年開始持續下滑。消費增速下降與家庭債務快速累積產生的對家庭流動性的擠出作用有關。簡單的來說,老百姓口袋裡的錢都被套到房地產裡,誰還有能力去消費呢?

值的一提的是,由於隱藏的民間借貸等無法被統計的部分,中國很多家庭已處於入不敷出狀態,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判斷,如今家庭資金流動性甚至到了危險的地步。

與此同時,近年大量出現的金融創新活動,尤其是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活動,對一部分居民部門的財務狀況又造成了一次打擊。

在我們看來,基於互聯網的P2P業務,實際上是為非法集資打開了綠燈,將更多普通居民、普通消費者捲入這場金融遊戲之中。

隨著現在國內加強金融整頓,P2P機構不斷“爆雷”,其涉及的問題資產規模不斷增高。P2P破產潮不僅會製造出一大批“金融難民”,還會消滅相當一批“中產階級消費群體”,為中國居民債務增長和潛在的金融風險雪上加霜。

在冷靜看待如今中國的宏觀經濟之後安邦提出預警,考慮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支出、家庭槓桿率增大等多種因素,中國居民的負債上升值得關注。居民債務快速增長不僅會抑制消費,而且會形成一類牽涉居民家庭的潛在金融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