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契丹开国后,到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即位的时候,契丹拥铁骑十余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强国,已经具备了逐鹿中原的实力。

耶律德光和后来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很相似,都是北方草原诞生的气魄宏大的英主,都是对中原汉文化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身边也都聚集着一批中原的汉人士大夫。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耶律德光不满足于仅仅当契丹的可汗,而有志于做中原的皇帝。耶律德光在唾手而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就没有强行在当地推行契丹制度,而是很有创造性地推出了胡、汉并行的“南北面官制”,即实行一国两制,在以幽州为中心的汉人地区仍然实行原来的汉制,允许汉人保留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和发型、服饰等生活习俗。

并放手重用韩、刘、马、赵等当地的汉人大族直接管理,因而很快就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多数当地人的真心拥戴。相比于后来金朝一度强迫金统治区内的汉人剃头辫发,清军入关后更下野蛮血腥的“剃发令”,耶律德光的民族政策显然是相当开明的。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正因为有在燕云地区成功的经验,耶律德光对自己坐稳中原的皇位信心十足。大同元年(947)正月初一,耶律德光进入开封。

他一进入开封城的时候,就专门登上了城楼,任民众围观,还命人向惊慌奔走的开封市民喊话说:“我来开封,是为了让你们过上太平的好日子。我虽然是契丹人,但也是人,大家都不要害怕!”他还曾当面向名臣冯道请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又对文武百官们自信地表白说:“自今以后,不修甲兵,不买战马,减免赋税和徭役,天下太平矣!”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二月初一,耶律德光就于开封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在胡族贵族、汉人官僚们的簇拥下登上帝位,将“大契丹国”改为“大辽”,并改元为“大同”元年。

耶律德光出席大典的时候,头戴通天冠,身披绛纱袍,手执玉珪,完完全全是一幅中原皇帝的装束。元代学者胡三省就此评论说:“契丹主犹知用夏变夷。”其实,不仅是改服中原衣冠,耶律德光改“大契丹国”为“大辽”,意指“蕃汉一家”,与后来忽必烈改“大蒙古国”为“大元”,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淡化本民族的色彩,表示要做天下华夷的共主。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至于“大同”的年号,更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其典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最为有名的《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见,“大同”是儒家学说当中“天下为公、四海一家”的最为美好的理想时代。按照汉代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同,犹和也,平也”,大同,也就是最和谐、最太平的时代的意思。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中国古代大王朝的皇帝公开以“大同”为年号,公开以“大同”为目标,辽太宗耶律德光算是第一次,也大致是唯一的一次,从中不难看出耶律德光的雄心壮志。范仲淹、王安石等宋代的士大夫们后来所打出的治国旗帜,也是复“三代之治”,即超越汉、唐,重建“大同”。

从这个角度上说,耶律德光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先行者。在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康有为也曾以“大同”为标题,写下了著名的《大同书》,集中阐发他所理解的理想社会。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按照传统的儒家的政治文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大一统”,是第一位的,也是古代政权合法性最主要的来源。“自古帝王,非大一统者,不得为正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是由中原华夏还是边地夷胡来具体地实现“大一统”,则是第二位的。当然,胡族入主中原要取得合法性,还必须“以夏变夷”,即服膺华夏文明。“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胡族若服膺华夏文明,推行仁政,中原则要开怀接纳,彼此无间。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大同元年(947)的辽太宗耶律德光,既手握有能力一统天下的强大铁骑,又主动地“以夏变夷”,服膺华夏文明,还表示要解救天下百姓,兴致“大同”、太平,他完全有资格也有可能坐稳中原的皇帝。

当耶律德光入主开封时,冯道对他所说的:“此时天下百姓,佛再出也救不得,唯有皇帝救得。”其他大臣也再三向耶律德光表示:“天无二日。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骗耶律德光高兴的鬼话。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当耶律德光征召各地的节度使入朝表态的时候,多数的藩镇节度使们虽然各拥兵马,但也是飞马进京,争先恐后地向耶律德光上表称臣。“大同”的太平旗帜,无疑是有强大的号召力的。

可惜的是,耶律德光设想的、已经在燕云地区初步实现了的“蕃汉一家”的局面,并没有在中原大地如期出现。

在短短一两个月的蜜月期之后,中原各地反而很快是烽烟四起,驱逐契丹人的民众暴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面对雪片一样飞来的告急文书,耶律德光懊恼地说:“我没有想到中原的民众竟然如此难以治理!”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当中驳斥道:“中原的民众,困于契丹的陵暴掊克,才起而为盗,哪里有什么难以治理的!”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显而易见,这种混乱局面的出现,耶律德光本人的失策、辽军以占领军自居的凶暴和倨傲,无疑才是真正的主导因素。

耶律德光后来在撤退时总算是恍然大悟,他总结说:“我此行有‘三失’,一是纵容士兵掠夺粮草,二是搜刮市民私财,三是不早放各节度使还镇。我有这‘三失’,中原百姓都背叛我是很应当的。”这个说法,倒真是一个很难得的、实事求是式的自我批评。

曾经彼此冲突的两个兄弟民族的了解乃至和解,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时间偏偏没有站在耶律德光一边。那一年的夏天来得似乎特别的早,三月的开封城已经是烈日炎炎,耶律德光和契丹将士都来自经年冰天雪地的东北,习惯了寒冷气候,实在无法忍受酷暑,只能是被迫北返。四月初一,耶律德光离开了开封。

在北返的途中,他仍然是雄心不已,在给自己弟弟的信中,他还自信满满地说:“只要再给我一年的时间,太平不难指掌而致。”然而,就在当月的十三日,耶律德光就因为中暑而得了重病,二十二日病死于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此时,距离他进入开封,才只有112天;距离他在开封称帝,更只有82天。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耶律德光壮志未酬,他的“大同”梦,只做了82天就破灭了。辽太宗终究没能像唐太宗那样,做成华、夷的天下共主。这无疑是他个人的悲剧。

辽太宗死后,契丹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重新回归于“草原本位”政策,不再主动大规模地南下中原,更无一统华、夷的雄心大志,连他的“大辽”国号,在太平兴国八年(983)的时候也被改回为“大契丹国”。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即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契丹国“萧太后”萧燕燕,她虽然挥师南进到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距开封城仅一河之隔,但她的目标仍然不过是以战迫和而已。这对此后历史的走向,究竟是福邪、祸邪?恐怕是很难做出判断的。

若天假其年,耶律德光果真实现了以大辽为主导的华、夷大一统,是不是后汉的乱局以及北宋、契丹之间惨烈战争,就很有可能避免了呢?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草原天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