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初识会理在书中

四川大凉山,西昌,还是有些名气的,不过只在电视上看过,有些零星的印象,很散乱。

那边有个小县城会理,也没有去过,听过名,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上月,水电校毕业的学生陈应科寄来了一本书《天下会理》(文汇出版社),才有了些了解。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到今天读完了,从诗文看,会理这地方还不错,有机会可以去游览游览。

会理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秦皇开边,汉武置县。初曰会无,继称会川,今名会理”。书里讲得很清楚,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素有“川滇锁钥”之称。

翻阅这本书,分两大部分,散文和诗歌,虽然无法与朱自清、老舍等之类的散文大家相提并论,但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无疑对宣传会理有重要意义。有几篇很棒,像杨易唯《红妆行》,略有点古龙小说的味道,霁虹《散文三章》还有点意趣。另有两篇文言,简短而浅易,没有太深印象,今人写文言不容易,还要加强修炼。后面的现代诗歌显不出什么特色来,和现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有一定的差距。感觉文学到了现在没落了?或许因其它文学样式,或者更多的媒体、网络小说等而改变了格局?找不到好文章,也许有好文却没有找到吧。

这些文章虽不是很精彩,编撰者却是比较厉害的人物,都比较有来头,非等闲之辈。主编牛放,也是《四川文学》主编,还是著名诗人、书画家,其夫人蔓琳是美女也是作家。其它好多都是有档次的,有《当代文坛》主编、《小说选刊》主编、《小说月报》主编、《中国诗人》《世界文学评论》主编等。也许是我没有他们的文学修为高,没读懂吧。

不过,有些东西还是有价值的,收集整理如下。

一、文学知识:

1.“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原来出自这里,算是长知识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有意思的对联:梅花光棍先生白嘴,荔枝赖壳长老黑心。

3.吴晓峰诗:“海上归来守砚田,莫把得失问苍天。闭门不问人间事,写幅梅花当酒钱。”《和张义门同年咏西寺蟠松原韵》“青葱西寺老蟠松,曲屈蜿蜒一卧龙。乱舞涛声风谡谡,横铺翠影雾重重。攫去漫翊凌云起,傲雪还期冻雪封。有日为霖飞去后,禅关未肯听晨钟。”

对联:文笔峭凌云一径登峰造极,宝塔笼暮霭七级下临无处。横批:秀冠三绛。

另有妙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还有:雨过琴书润,风来笔砚香。

4.李白七律:“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春江浇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梁任公《浪淘沙》:“燕了旧人家,枨触年华,锦城春尽又飞花。不是浔阳江上客,休听琵琶。轻梦怕愁遮,云隐窗纱。一天浓絮太亏他。镇日飘零何处也,依旧天涯。”

二、历史渊源:

《从中国彩砚到芭茅草》中有段文字说到广元,我比较有兴趣,因为我在那儿待过十年,还是有些感情的。

“在四川,‘苴’字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文化源头:巴国。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苴、蜀相攻击’;唐代司马贞作《索隐》解释道:‘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苴国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境内,是周代一个小诸侯国,与当时巴国、蜀国齐名,渐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公元前316年,秦吞苴、伐蜀、灭巴,在苴国治地设置葭萌县。西魏将葭萌县改设为黎州,再改为利州。此后直至明代,广元一直为历代州、府、郡、路首府,元代统治者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改利州为广元并将川陕行中书省由咸阳迁至广元,此我沿用至今。”

没想到,这里居然有广元的历史渊源,真是有点得来不费功夫的感觉。

至于书中有关风土人情,风俗掌故,历史传说就不详谈了。知道会理有“小成都”之称,“小春城”之称就行了,也就是说繁华情形方面像成都,气候四季如春像昆明。

三、地理形态:

“会理版图形如一只悠然的大蝴蝶,县城恰处于蝴蝶脊椎正中,这里也正是县城南北的交汇地带。蝴蝶之喻对于会理非常贴切,那是一段轻的下滑,从花冠开始,又像是对花的规避。它在花丛犹疑,扑出去的翅膀忘记折返。远远望去,古城类似缎子把褶皱的光摊开,斜侧的身体,竖立一个来自金沙江畔的绿陶,以煅烧的釉光,没有在比喻的高处解体,但却以脆亮的触须与暴开的花瓣一道反诘闪电。蝴蝶之城把预设的线路演绎为可能或不可能,然后从容飞离。这让我联想起成都通往遥远印度的‘蜀身毒道’,往事只能在回忆里重现:蝴蝶却以舒缓、慵懒的姿态伴随历史远去……”。

这段话还不错,对会理轮廓有比较深的印象。

学生陈应科能寄书来,当然是高兴的。现在他有个笔名叫“钢刚”,可能取其意为刚强有力吧,这同学在学校的时候不是特别突出,现在文学上有些进步和成绩,好像还懂些凉山会理的民间小调,听过他的原唱视频,挺文艺的,很不错,比较而言有很大差别。希望他以后发展得更好,走出会理,走向四川,取得更多的成就。

黄瑷辉

2018.6.22

附:部分作品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拟西江月 端午安康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近几日观微信群消息,多有发“祝节日快乐”者,有感而作并书之。请各位朋友点评,谢谢!

五月初五悲壮,屈原含恨投江,

子胥头颅挂城墙,曹娥救父命丧。

投食竹粽鱼粮,入江龙舟深港,

千载往事不堪想,而今忘却变样。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丙申猴年春游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其一

乌木长廊许愿树,善男信女心事诉。

神灵无形心念到,芳心悬空随风舞。

其二

我谓地形名称龙,传说掌故大不同。

清浊二水交融远,亲密无间胜弟兄。

迤逦十里空气新,曲折百步蜿蜒通。

牌坊榕树古战场,渡口崖墓接佛洞。

其三

龙头喷洒甘霖雾,水声如雷向鼎冲。

四壁文史溯远古,络绎游人去匆匆。

川陕督府含三县,威武公堂穿时空。

檐角高翘隐汉韵,溪流低回缓步东。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其四

蜀汉屯兵意兴邦,诸葛演武伐北疆。

战鼓咚咚沙场兵,万人无敌五虎将。

六出祁山复汉室,七擒孟获安南方。

历史风烟如溪流,长路漫漫远飞扬。

其五

青石红街映碧空,石碾石磨水响洞。

灯笼高挂吊脚楼,石龟石棋细溪溶。

八仙过海去有形,九子升空杳无踪。

亭台楼阁杨柳绿,游船悠然碧水中。

其六

石狮石桥故事多,西湖白蛇雨又风。

翻车静伫渺思绪,武阳客栈聚英雄。

店铺林立特色显,糍粑米糖好手工。

水边丽人著汉服,古典明星映花丛。

其七

七街八巷美味爽,三缸四坛酒香浓。

蛾眉含情恋自拍,拍客借镜羡姿容。

满眼风光道不尽,恋恋不舍夕阳红。

他日得暇闲居是,亦学谪仙对月弄。

(完)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春游樱花园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粉红一遍入花海,天光云影共徘徊。

若非游客惊瑶池,还道霞光梦里来。

美眉入园一袭红,轻盈妙曼韵不同。

含情对花花不语,兰心慧质醉春风。

明眸皓齿自传神,疑是仙姝下凡尘。

樱花烂漫融春色,纤手抚枝好柔情。

图文:黄瑷辉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親,請寫下您的感想……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投稿請識別下面二維碼,關注平台,回複:投稿,獲取郵箱!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绵阳名师是如何认识千年古城的?(附部分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