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連通,做活蚌埠水文章

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促進人水和諧的重要實踐,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和支撐。蚌埠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冉凡榮介紹,蚌埠市被水利部列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進各項創建工作,加快建設工程水利,積極推進資源水利,傾心構築民生水利,同步打造生態水利,按照“引河入城、擁河發展、環湖集聚、顯山露水”的發展理念,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大力推進河湖長制等管理制度的考核實施,綜合保障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保證水資源管理力度和保護力度,嚴格落實“三條紅線”、“四項制度”,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的高度協調,《實施方案》確定的六大體系52項工作內容與6項示範工程全部完成。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蚌埠市通過了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技術評估,但是仍存在水資源短缺,優質水源供水不足,河湖汙染物排放量增大,淺層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汙染,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相對滯後,汙水處理標準較低等問題。蚌埠市水利部門負責同志說,治水、管水、用水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是一個不斷提升、不斷完善的過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永遠在路上。

『通水』

通過頂層設計,構建相互連通的生態水網體系,完善水資源配置,改善水生態環境

“蚌埠的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皖北其他城市相比相對富裕,具有一定的優勢。”蚌埠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關於介紹,蚌埠市水資源分佈較為均勻,水系脈絡清晰,以淮河為主幹的水網系統呈魚骨狀分佈,形成“一河牽五水”、“兩湖夾三城”的自然肌理,天然水網與自然山脈交織,形成山環水繞的自然基底。“我們充分利用這一自然稟賦,在總體規劃中創新性提出‘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城市性質定位,將城市發展目標迴歸到城市規劃本源,即:為市民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任何一項城市建設都必須有政策支撐、規劃引領,蚌埠市先後出臺了《蚌埠市水資源管理辦法》、《蚌埠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編制了《蚌埠市“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全市縣域水系連通補水蓄水工程總體規劃》《蚌埠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等。”蚌埠市水利局規劃科科長張興禮介紹,蚌埠市深入謀劃主城區淮河河道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天河龍子湖連通工程、天河湖平原水庫工程、三縣一區縣域水系連通補水蓄水工程、淮河蚌埠閘上水源地保護與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等項目,通過頂層設計,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改善水生態環境,做活水文章。

“在城市空間的整體設計上,根據蚌埠的水環境特點,我們提出‘十山十水’和“內五山外五山”的城市山水骨架。”關於說,“塗山、東西蘆山等城市外圍山體被稱為‘外五山’,作為城市外圍空間屏障和匯水區域;張公山、老虎山、小南山等深入到城市內部的山體被稱為‘內五山’,作為城市內部的生態板塊和開放空間;天河、席家溝、迎河、龍子湖等‘十水’蘊含‘九龍入淮’的空間意象,結合‘十山’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

水系连通,做活蚌埠水文章

席家溝改造後景觀、水質、水環境都有很大提升

“蚌埠市區的天公河、天龍河連通工程最具生態價值。”張興禮說,天公河連接淮河、天河湖、迎河、張公湖、席家溝,是集城市防洪、排澇、生態補水、黑臭水體整治、海綿城市、景觀綠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項目。通過秦集灌溉站,提引天河水或淮河水,補給張公湖、席家溝,線路總長10.51公里,總投資約3.6億元。

天龍河暢通後,不僅市區南部有了一條匯水的人工河,而且可把市區的河湖水系盤活,山環水繞,條條通暢。

“引天濟龍工程可大幅度緩解龍子湖蓄水補水需求,同時可把城南水體水系、綠化廊道連通,在城市外圍組成閉合的環帶,將淮河、天河、龍子湖連為一體,形成四水環繞的理想棲居空間。”關於認為。

“遠期我們規劃建設天河湖平原水庫,擴大天河的庫容,提高天河蓄水位。到時候,天河水或淮河水可通過天龍河向東自流,給龍子湖補水換水。”“目前天龍河僅完成天公河段迎賓大道以西部分,靠近秦集排灌站的‘最後一公里’還沒打通,即使打通了也只完成一半,還有迎賓大道以東至龍子湖段要接續完成。”張興禮說,龍子湖、鮑家溝和淮河連通工程也在計劃中,“都需要綜合整治,難度都不小。”

關於介紹,蚌埠市明確水域範圍的生態藍線規劃已完成編制,通過對重要的水體、溼地、綠地劃定藍線、綠線,確保水體、綠地等得到嚴格、精確的保護。同時,規劃部門還編制了生態網絡規劃,對全市水系、林地、山體綜合考量,把城市外圍的四方湖、三汊河、釣魚臺湖、懷洪新河等水系納入城市整體生態脈絡,構建生態網絡、優化城市空間,為城市創造一個系統、完善的生態基底。

據悉,三縣一區水系連通補水蓄水工程等重點水利項目專題會日前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重點研究了三縣及淮上區水系連通工程規劃、淮河主城區淮河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概念性規劃、天河湖水庫及天河龍子湖連通工程概念性規劃等。市領導要求逐步推進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改善城市水環境,合理規劃利用空間,重點解決淮河近水不親水等問題。

對於城市擴張過程中對自然水系的未予重視,水利部門很多人表示遺憾:“有些小溝小塘是自然水系的一部分,平時感覺不到有啥用,一下暴雨就能看到效果了,溝塘可以蓄滯相當多的雨水,減少地面徑流量。但是在城市建設時很多溝塘被填平了,僅靠下水管排水量很有限。如果對自然水系的作用有足夠認識,適當保留部分溝塘,市區暴雨後‘看海’的現象就會大為減少。”

『淨水』

水質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核心。一些支流溝塘的汙染還很嚴重,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水生態文明城市要求是:水系完整、水體流動、水質良好、生物多樣、安全保障、文化傳承等方面都達標,城市實現人水和諧。”蚌埠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冉凡榮說,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評價共有25項指標,包括23項全國通用指標和2項區域特色指標,總分100分。“不久前結束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技術評估,蚌埠市得分為89.1分,在省內四個試點市縣中名列第二。”冉凡榮介紹,“蚌埠市距第一名僅差2.9分,有點遺憾。”建成區內有三處黑臭水體,目前正在治理中。有一處黑臭水體就要扣0.5分,對創建評分影響較大。

記者調查發現,市區周邊的一些小溝小塘有傾倒垃圾雜物的現象,岸邊、水面還可見廢棄的農藥瓶、肥料袋,水質很差。

“我認為水質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核心。”冉凡榮表示。淮河干流經過持續多年的整治,水質已大為好轉,淮河閘上水質常年保持在三類,一度絕跡的魚蝦又在淮河裡出現。天河因為是水源保護地,對周邊村莊排汙有一定的控制,水質也保持得比較好。大河大湖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質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一些支流溝塘的汙染還很嚴重,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也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項目之一。”冉凡榮說。

據統計,蚌埠市興建了四座汙水處理廠,多個縣級和開發區汙水處理設施投入使用,2017年汙水排放總量為14655萬噸,汙水處理率為99.51%。蚌埠市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介紹,經過退市進園佈局調整,汙水截流集中處置等措施,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汙染源基本得到控制,但農藥、化肥過度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汙染,人畜糞便等生活汙染還需要大力整治。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村鎮雖然實行了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但因為資金不足等問題,保潔人員及設備缺乏,未達到規劃要求,垃圾汙染依然存在。

一位政風行風評議員反映,龍子湖近來湖面上死魚很多,湖邊空氣瀰漫著死魚腥臭味。很快就到省運會水上項目比賽時間了,他提請有關部門關注。

市農林委總工程師李德成認為,龍子湖的水體因為富營養化,導致藍藻爆發。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徹底截汙、引流活水。冉凡榮表示天龍河貫通後,可從龍子湖上游補水,在藍藻可能爆發之前,就可把龍子湖的湖水換掉,避免當下出現的藍藻危害。

『美水』

水景觀工程對改善城市生態、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淮河水生態景觀軸,城市特色水生態環,北淝河、八里溝、席家溝、鮑家溝、天龍河五條沿河綠帶,龍子湖自然保護區、天河水源保護區、三汊河溼地、釣魚臺湖溼地四個綠核,加上淮河南岸西南部水源保護區、東南部三溝一湖親水樂水區、淮河北岸生態功能區,這一軸、一環、五帶、四核、三區,共同構築起城市的水生態規劃佈局。”張興禮說,水景觀是水生態文明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建設不僅可保證水利設施安全,也加強了城與水的交流,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和諧,人居環境更加舒適。

“淮河過去處在城市外圍,是城市發展過程中被遺忘的空間,隨著城市跨河發展,淮河逐漸變成了城中河,規劃把淮河納入城市內部開敞空間系統進行整體思考和統籌謀劃。”關於說,淮河水位季節性變化劇烈,為兩岸景觀塑造帶來困難,規劃充分考慮了水體水量變化大的特點,大堤內河灘保持自然狀態,簡單修建步行道保證市民親水可達性。規劃設計重點集中在對大堤和堤外空間的思考,謀劃對堤頂道路進行拓寬,充分利用堤頂路東西聯繫的交通作用,並儘可能發掘大堤作為淮河景觀遊賞的潛在價值。對堤外空間積極謀劃,促進老城空間與大堤景觀無縫連接,將堤岸景觀融入城市生活。“這幾年淮河景觀帶建設一年比一年好,大堤內的河灘也治理了,私搭亂建全部被拆除,大堤內外的綠化景觀建設有很大投入。”傍晚在淮河北岸散步的餘先生說,“你看這片區域,每天都有保潔的,環境既美觀又整潔。這裡的河景房房價越來越高,河南市區有些地方也賣不了這麼高。”

水系连通,做活蚌埠水文章

龍子湖東岸天際線強調水域空間與城市的交融。

據水利部門介紹,蚌埠市城市圈堤外灘地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淮河北岸濱河綠地景觀項目、天河應急備用水源地供水項目、小蚌埠四十米大溝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等7個工程是蚌埠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示範工程,同時還實施了蚌埠閘水利樞紐風景區、上橋水利樞紐風景區,鮑家溝、北淝河城區段、龍子湖、天河湖、釣魚臺湖水生態建設、三汊河溼地景觀建設等12項景觀文化工程。

“淮河水生態景觀軸的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為城市跨河發展創造了條件。城市特色水生態環也形成一定規模,五條沿河綠帶也將隨城市山水骨架漸次展開,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規劃方面還注重局部水環境塑造。借鑑“西湖十景”的人文意象塑造方式,對蚌埠市特色水資源景觀環境進行設計。”關於介紹,比如在龍子湖取景“龍湖灑金”:從龍湖大橋向東眺望天際線,呈現出山、城、水相互交融的空間形象;再如“張公塔影”空間塑造,塔、山、水、城等景觀要素相互交融,讓水遊動其中,形成和諧的過渡銜接。席家溝改造後景觀、水質、水環境都有很大提升。隨著老工業企業搬遷,為水體景觀塑造創造了空間。規劃以水質改造為契機,讓北部改造後形成的寬闊水面與南側的小黃山開放空間連成一體,營造出“席脈清流”的生態景觀。

“岸線平順、灘塗自然、水青岸綠、環境優美。”李德成說,“水景觀工程的建設,對改善城市生態、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愛水』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需要宜人可親的文化建設,倡導節水、愛水,珍惜水環境,減少水汙染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了豐厚深邃的文化,蘊含著至善至美的人文情懷。有人說,河流是城市的遺產廊道,經歷了滄海桑田,記錄了千年時光,融入了市井百態,承載著夢想希望。水域及濱水景觀作為城市空間的拓展,不同特色的城市有不一樣的文化解讀。“水生態文明城市主要從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節約、水監管、水文化六個方面進行評估。”冉凡榮介紹,特別是水文化方面,體現了城市對水的態度,也體現了文化基因的傳承。

蚌埠是大禹治水、建功立業的地方,大禹文化就來源於治水、用水。雙墩遺址出土的大量刻劃符號與水有關,反映了先民漁獵生活和精神追求。

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宜人可親的文化建設。冉凡榮介紹,呼籲人們節水、愛水,珍惜水環境,減少水汙染,一直是我市水生態文明創建宣傳的主流聲音。水利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城市節水周”等時間節點,舉辦水生態文明成果展,開展水法宣傳,組織志願者開展“保護母親河”活動,倡導節水型社會建設,企業、市民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有一定提升。

李德成認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須關注水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問題。從水的多樣性、水環境的多樣性,進而關注依水而生的動植物的多樣性,打造多層級、多類型的保護區,在保護水、利用水的同時,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在宣傳《水法》等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同時,做好科普宣傳,讓人們瞭解水、愛惜水、保護水環境。

採訪中,蚌埠市水利部門的多位同志都表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短板,蚌埠市控源截汙治汙、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關於認為,蚌埠市的短板主要是城市應急排水不力,最近大雨造成內澇固然有多方面原因,比如短時間雨量太大等。但市政排水管網不完善、設計標準低也是不爭的事實。過去排水設計執行的是較早的思路和標準,不能適應本地的氣候和地形特點,以及當前的城市發展需求。下一步要探索適宜蚌埠的設計方案和標準,來改進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統。

張興禮告訴記者,在部分河道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他們發現,以往截汙工作不夠徹底,有些區域排汙管線分佈不明。在管線施工時,或局部未按圖紙施工,或臨時變更後,沒有將變更資料備案、竣工圖沒有移交。相關人員離崗後,個別區域的地下排汙管線就成了一本糊塗賬,給後續管理和建設工作造成障礙。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要靠多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努力,持續建設,才能一步步向前。”冉凡榮說,“‘讓城市更美好’應該是全體市民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心願。”(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