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钱钟书一生很少提及鲁迅兄弟?

_记忆中窥见


大约要从学术圈子及处世风格等方面去猜测。

学术圈子不同

鲁迅兄弟是东洋留学生,钱钟书是西洋留学生。这不算啥。重要的是,鲁迅兄弟是新派的学者,而钱钟书是老派的学者。

说起来,鲁迅兄弟是章炳麟的弟子,但并不是传承太炎先生学问的人。在当时,周氏兄弟于时尚之学颇为用功,极力鼓吹,和胡适、徐志摩等新文化精英一样,都算是新派的学者,他们整天忙着文化改良:新诗、白话文以及“消灭汉字”等等。

钱钟书则不同,显然是老派的学者。钱氏交往的,多是柳诒徵、陈石遗、冒鹤亭这样的老派人物。钱钟书的治学,是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深入和拓展,将之与世界学术并置于同一片天空下,并在其中骑驿往来。云层之下,或雨或雪,云层之上,都是同样的阳光。钱钟书的学术著作如《管锥编》、《谈艺录》等重新宣告中国传统学术自有其意义。

学术圈子不同,在学术上自然少有交集。钱钟书才辩卓绝,而且似乎也像鲁迅那样,性情中带有几分尖刻,但并没向包括周氏兄弟在内的新派人物“开火”,大约还有处世风格方面的原因。

处世风格不同

风起云涌的民国时期,文人学士们笔杆乱舞,唾沫四溅,论战相当激烈,骂战非常精彩,一时名士漫天,大师遍地。

而老派学者钱钟书,正如他的表字:默存。

钱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钱钟书原本由其伯父取了一个表字:哲良。后来,钱父因钱钟书爱胡说乱道,为他改字“默存”,意思是让他少说话,闭嘴。

钱钟书少年才高,请参观他老爹钱基博是怎样教训他的:(摘自钱基博书信)

“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所望立定脚跟,善体吾意!不然,以汝之记丑而博笔舌犀利,而或操之以逆险之心,出之为僻坚之行,则汝之学力愈进,社会之危险愈大!”

“世所推称一般之名流伟人,自吾观之,皆恶化也,皆增进危险于中国者也!汝头角渐露,须认清路头。”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以犀利之笔,发激宕之论,而迎合社会浮动浅薄之心理,倾动一世。今之名流俊彥,皆自此出。得名最易,造孽实大!”

所谓“论战”,有时也只不过是派系之争、意气之争、口舌之争。有时,并没有什么是非之争,仅是互相攻讦而已。钱钟书一生谨遵乃父之教,谨言敦行,专心治学,无心“论战”。

鲁迅兄弟在近代声名震天,钱钟书既没有与他们唇枪舌剑的展开论战,也没有歌颂赞美,甚至基本上就连提都没提到过。对于周作人,钱钟书显然没多大兴趣,因为在钱氏看来,周二的文学是肤浅的,甚至是鄙陋的。在《新月》杂志的一篇书评里,钱氏片言只语,对此偶有涉及。当然,鲁迅的学问还是极高明的,但钱钟书大约并不对他有多少好感。

鲁迅与杨荫榆之争,国人人尽皆知。所不知的是杨荫榆自解任女高师校长后回到苏州,继续投身教育,做苏州女中首席教师,又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日军入侵,杨荫榆为保护学生,被日军枪杀。而钱钟书,是杨荫榆的侄女婿。一般而论,钱钟书似应对鲁迅有些看法才对。没有。猜测,大概是因为鲁迅地位尊崇,钱钟书只能绕道而行,不提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