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保護「綠水青山」是人類的唯一選擇

他很年輕,卻帶領著一個我國資深民間環保組織不斷轉型;他很低調,卻揹負著負責人的重擔與責任。他是自然之友的總幹事,多年推動環境政策立法、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自然保護區善治等議題,完成了一項項職業化、專業化團隊的轉型決策,也在一次次轉型中,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應邀走進捨得酒業攜手鳳凰網推出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和我們聊一聊關於民間專職環保行動者的思考。

環保要靠“綠色公民”的成長

1993年6月5日,自然之友正式成立。提出“綠色啟蒙”這一使命在90年代初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創立者已經看到了未來生態環境危機,這二十多年過來,環境的危機早已發生,他希望推動更多的綠色公民成長和行動,讓每個人真正成為一個守護的力量。張伯駒認為,推進法律訴訟真正產生價值的是一群人走在一起,把環保作為工作或者事業,產生的價值是能夠守護人和自然的連接。基於對大自然的愛,不僅是訴訟,他希望推動的是一個機制化的保護,政府、企業、環保組織,還有公眾共同參與,多元共治。通過法律訴訟讓更多的企業看到,破壞環境的成本很高,做決策的時候能考慮到環境成本,而不是靠訴訟去打垮企業,同時環境的立法也特別重要。

張伯駒:保護“綠水青山”是人類的唯一選擇

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連接點

近年來中國的霧霾情況頻頻登上各大報刊頭條,環境保護的立法在加快進度,中國的環境卻越做越差。著名的梁從誡之問也是基於這樣的困惑,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在一個環境惡劣的加速度中,基本的物理常識告訴我們,怎麼讓加速度趨為零,才有可能去慢慢地減緩。自然之友現在做的事情就是讓環境惡化的加速度變為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看到10年或者20年以後,真正的整體的好轉。張伯駒認為,做NGO非政府組織要強調兩點,第一,需要有非常專業性的素養。第二,要對生命和大自然有一份熱愛,才能把整個項目做得非常合乎科學,進行得更加地長久。唯有專業才能真正地去找到真問題,並且運用方法來回應真問題。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一個連接點,環境是一個公共物品的管理,應該去找到一種能夠讓大家共同的彼此生存的關係。簡單說來就是要有好的生活,不是建立在讓別人的生活變差的基礎上。

公益訴訟的荊棘之路

2015年,中國內地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有50多起,2018年,總體數量大幅增長,但像自然之友這樣的組織提起的訴訟並沒有特別快速地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真正的環境訴訟,不像做環境宣傳喊口號,它非常講究專業性和實力,例如2011年雲南的曲靖鉻渣案件提出的時候,大家都在歡呼,說環境公益訴訟的春天來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案子到現在還在進行當中,律師去了二三十次,真正地做起來非常地艱難,需要大量數據,監測指標的確認,很多證據是需要成本的。不僅僅是雲南這一次案件,在很多的案件當中,無力感都會伴隨著你,作為行動者,最好的克服方式,就是去制定下一次的行動計劃,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

天價訴訟費背後的辛酸

環保訴訟案敗訴之後,鉅額的訴訟費用需要環保公益組織來承擔。常州毒地案發生後引起了社會各界非常大的關注,有人捐款,有人聲援。但當時自然之友給公眾發了一封信,請大家不要捐錢。張伯駒解釋,環保組織雖然是為了公共利益,但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環保組織提起訴訟一定會贏,讓大家捐錢不是一種擔當。中國現在全國各地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如果只靠訴訟來解決,並不是一個太現實的事情。張伯駒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訴訟,未來能夠讓各個行業、各個產業看到,作為一家企業,作為一個企業公民,對社會負責任的基礎是守法。通過訴訟把違法成本顯性化,讓更多企業在決策的時候考慮到環境成本。

張伯駒:保護“綠水青山”是人類的唯一選擇

環保領域能為年輕人提供機會

張伯駒說,環境保護作為一個越來越主流的領域,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和空間,首先,環保是一個健康的過程,需要這個行業有更多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糾錯的功能,同時,更多的環保公益組織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成就事業和成就成長的機會,不管是剛剛畢業的青年人,還是在尋求人生下半場意義的資深人士,未來都可以在生態環境或者是更廣闊的公益領域,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價值。

謙遜低調,踏實穩重是形容張伯駒最為貼切的用詞,在這樣的形象之下是一顆對生命飽含熱愛的心臟,正如他的微博簡介:更加熱愛生命並願意為它們的繼續生存承擔職責是人類天性中最真實的一部分。匯聚當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個體在大時代中舍與得的中國智慧,敬請關注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聆聽張伯駒關於環保的行動與思考。

張伯駒:保護“綠水青山”是人類的唯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