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和珠三角誰更勝一籌?

尋覓\\錯過


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就目前而言整個“珠三角”城市群還無法與“長三角”城市群相提並論,畢竟“長三角”城市群是(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加一市(上海)組合而成。至於“珠三角”城市群則是由廣東省九座最大的城市組合而成,所以不管是從經濟總量上來說,還是從其它城市發展方面來講,“珠三角”與之都是有不小的差距。

根據去年“長三角”各省經濟總量來看,其中江蘇省達到八萬六千億位居全國第二,浙江省四萬七千億位居全國第四,上海則是以三萬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至於安徽只有部分城市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當中,保守估計應該在一萬五千億左右。所以這樣一來去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保守估計在十八萬億左右。

相比之下去年“珠三角”城市經濟總量加起來還沒到八萬億,只有長三角城市群的零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最新規劃的珠三角升級版,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來算,或許還有與長三角同臺競技的資格。去年珠三角九座城市外加香港、澳門兩座特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在十萬億以上。雖然還無法直接與長三角城市群相提並論,但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有兩座特區加入,未來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長三角城市群與珠三角城市群差距並不算大。雖然說“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總量接近珠三角的兩倍,但論其人口還在兩倍之上,僅一個江蘇的人口就與珠三角城市群相差無幾。所以說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各有優勢和短板,兩者並無明顯差距。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長三角”城市群這幾年在其中心城市上海帶領下發展迅猛,其新智能製造業以及民營經濟都取得不錯的進展。至於“珠三角”城市群幾座城市發展也是可圈可點,特別是深圳去年經濟總量反超省會廣州,成為我國經濟總量僅次於北京、上海的發達城市。在此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深圳經濟增速達到百分之十,其省會廣州增速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的競合,一直是學界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近年來隨著兩大城市群明星城市的潮起潮落,這一熱點話題也日趨白熱化。兩區域產業發展模式孰優孰劣之爭鋪天蓋地。

我的總體觀點是:沒有什麼優劣與高下之分,二者走上了兩條切合自身實際、特色鮮明、而又殊途同歸的發展道路。

近兩年來,深圳和杭州分別成為珠長兩三角的明星城市,契合了 "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 的國家級戰略,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代表;與此同時,佛山、東莞和蘇州、無錫似乎從前些年的大踏步增長期轉向滯重落寞,成為媒體筆下的 " 打工經濟 "、" 外資經濟 "、" 只長骨頭不長肉 " 的樣板城市;而廣州、上海這兩座中心城市似乎也風采不再,轉型的腳步略顯笨拙,在某些專家眼中已然 " 落伍 "。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審視對比一下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發展模式:

整體定位:長三角偏重中上游產品,珠三角偏重下游消費品

總體而言,珠三角起步相較長三角早了 8-10 年,當中的發展過程無須多說,有目共睹,珠三角作為華南門戶,對接港澳和東南亞的窗口,作為經濟特區率先佈局、得風氣之先的城市群,以 " 三來一補 " 加工業完成第一桶金積累,依託出色的貿易、航運設施建設和金融業發展,產業格局由出口加工業向具有 " 輕、智、終端 " 特色的高科技業逐步轉型。

長三角作為沿海中點和長江水道下游,依託產業門類齊全、教育科研實力雄厚,從蘇南鄉鎮企業模式和浙南草根創業模式起步,同樣依託出色的貿易、航運設施建設和金融業發展,產業格局由傳統制造業向具有 " 重、智、上游 " 特色的高科技業逐步轉型。其實,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常常是自覺分工錯位和形成互補的,有錯位的競爭,更有分工合作。

舉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在 2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深圳,擁有實際超過 1800 萬數量的常住人口,人口年齡優勢和非戶籍人口優勢都決定了這是一座沒有社保包袱、高度青壯年化的城市,勞動力的充沛和緊靠香港的資金、技術引進優勢,為深圳發展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加工裝配製造業提供了源源動能。

深圳最發達的終端消費電子產品產業從白牌代工和山寨品牌起步,逐漸做大做強,手機、平板、穿戴智能設備的品牌星羅棋佈,由於產業的消費品領域屬性,深圳企業也的確更重視外觀設計、營銷、推廣、渠道等接觸消費者的終端環節。

反過來講,深圳這些終端消費電子產品的內核和整體解決方案,卻基本來自上海的上游供應商。來自張江、漕河涇兩大高科技園區的展訊、銳迪科、鼎芯、瀾起、中微、先進、貝嶺、華虹、中芯國際和復旦微電子一系列企業已組成了一個包括中央處理芯片(CPU)、圖形處理芯片(GPU)、影音多媒體芯片、存儲芯片、顯示器件等開發、代工製造、測試封裝以及架構設計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產業集群。

這些企業充分依託上海紮實的科教資源和研發人才基礎,不斷開發新一代商用的智能終端內核與方案,與深圳的消費電子產品組裝 - 品牌營銷構築了堅實的上游技術和部件支撐。其中特別是展訊通信已發展成為中國市場第三大、也是本土最大的手機內核開發商,中芯國際已發展成為僅次於臺積電、三星和臺聯電的全球第四大微電子代工製造商,中微則是國內最大的 IC 設備開發製造企業。

即便是華為的手機和無線技術,都是在上海研究所開發和測試,當不明就裡的學生仔在網絡上就深圳還是上海的發展模式大打口水戰、喋喋不休互撕的時候,上海的微電子上游產業和深圳的智能終端消費產業實現了密切結合,深度定製、利益共享、皆大歡喜。

產業的錯位分工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普遍存在,又如珠三角的東莞承接了不少深圳外溢的消費電子產品產業,佛山中山培育出家電、陶瓷潔具、傢俱、燈具等傳統優勢產業;而長三角的蘇州則在向德國模式學習,發力轉型製造業 4.0, 機電設備、光電產品、電梯、客車、太陽能光伏、納米膜、醫藥是其優勢產業。從這裡看出,珠三角城市的產業佈局更偏重於下游消費產品,長三角城市的產業佈局則更偏重於上游中間產品,無所謂層次高低,都是基於各自的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珠三角和長三角不可避免地聚焦在有限的共同領域:信息電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醫療醫藥,互聯網 / 軟件 / 雲計算、現代金融、文化產業等。可以說在高科技領域,兩個城市群競爭大於合作,當然,這裡的競爭要定義為相互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這對於促進中國經濟的整體活力和持續發展是有益的。

下面就一樣一樣對長三、珠三進行詳細比較:

互聯網產業:二者各自精彩,旗鼓相當

先來聊聊大家都談膩味的互聯網產業,實際上冷靜地說,這還是最淺層次的高科技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屬於應用生態的創新,國人最積極的創新在這個產業,最薄弱的則在操作系統、數據庫軟件、服務器開發等跨國公司技術壟斷領域,但考慮到對於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還是有必要探討互聯網產業。

珠三角這邊,深圳是珠三角互聯網高地,出了騰訊這個 " 連接人與人 "、市值超過 1500 億美元的大佬以及迅雷等,廣州也不遜色,除了有微信總部落戶外,還擁有連接 " 人與娛樂 "、市值超過 200 億美元的網易,連接 " 人與商品 "、市值 90 來億美元的唯品會,以及夢芭莎、UC、YY 等等。

長三角這邊,杭州是炙手可熱的電子商務之城,出了阿里這個連接 " 人與商品 "、市值超過 2000 億美元的中國最大網絡巨頭,上海自盛大轉型之後,相較而言缺乏超級網絡巨頭,但特點是百花齊放,中小巨人多如牛毛,例如連接 " 人與旅遊 "、加上收購的去哪兒市值超過 200 億美刀的攜程,與美團合併的連接 " 人與服務 " 的大眾點評,即將 A 股上市的分眾、巨人、盛大遊戲、閱文、滬江、喜馬拉雅,還有一號店,前程無憂、九城、PPTV、愛屋吉屋等一長串大小選手。蘇州則培育了專注於互聯網旅遊的同程。

就互聯網產業來說,長三與珠三旗鼓相當。

電子製造:長三長於上游產業,珠三長於消費品

信息電子製造業,珠三角有華為這種本土巨頭領銜,大疆,極飛,中興,康佳,創維,酷派,TCL 等跟進;長三角有中芯,華虹,亨通、展訊、海康威視等重要玩家。兩個城市群術業有專攻,分工不同,各玩各的。

終端電子產業珠三角國內最強沒有疑問,上游微電子產業長三角國內也是最強。對於天天接觸消費品的普通人,當然容易熟悉做品牌的終端企業啦。所以,很多人誤以為珠三的電子製造業強於長三,其實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廣州 " 極飛科技 " 的優勢在於工業無人機領域,近年逐步擴張到消費航攝無人機市場,作為中國最大工業無人機企業,也是廣州高科技企業的傑出代表,打破了廣州新經濟不行的陳腐之見。

新能源:長三強在光伏,珠三強在電動汽車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長三角起步早、佔一定優勢,如蘇州的阿特斯太陽能已取代 曾經的無錫尚德,成為全球最大太陽能光伏全產品鏈企業。珠三角方面,比亞迪在高性能汽車電池領域有國內最多最強的技術儲備。

高端裝備:珠三有亮點,長三門類更全

高端裝備產業,深圳中集的集裝箱製造在全球獨佔鰲頭,廣船國際也有相當造船實力,但這個領域優勢更全的還在長三角,特別是上海的強項:振華重工的程控港機已佔全球市場高達 70% 的絕對壟斷優勢,超複雜的海洋鑽井平臺也已成功開發,中國商飛的 C909 大飛機已經下線試飛,上海電氣的第五代核電機組核心設備商用成功,已進軍英國核電市場。江南長興的深海油輪等特大型艦艇製造已取得突破,上海還培育出了沃迪、新時達這兩家名列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規模第二、三大的機器人開發製造商。

醫療產業:珠三略勝一籌

醫療醫藥產業,在珠三角:深圳有醫療設備的明星企業邁瑞醫療,基因測序的明星企業華大基因,醫藥明星企業三九,廣州有白雲山等;在長三角,上海有醫療設備的明星企業聯影醫療,自動化程控手術機械明星企業微創醫療,醫藥明星企業藥明康德,上藥等等,杭州有正大青春寶等。

兩個城市群都孵化培育了大量新藥開發企業,成效有待驗證。特別提一下聯影,成功開發出核磁共振等多個大類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徹底打破了 GPS(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醫療設備在國內三甲醫院的壟斷。

金融業:滬深評分秋色,但上海總量與權重更大

金融產業領域,上海和深圳都有證券交易所,上海還是全國黃金,外匯、期貨、鑽石交易中心。長三角交通、太保、浦發與珠三角招商、平安、廣發各自領銜帶出兩長串銀行、保險、信託、券商、基金公司,二者平分秋色,但上海總量和權重更大,互聯網金融規模更大(陸金所,螞蟻金服為代表),深圳更偏重於金融對於創新企業的扶持。

傳媒產業:廣州先領風騷,上海後來居上

傳媒產業領域很有意思,廣州本是紙媒時代南方系,21 世紀系的大本營,曾一度勢力範圍影響甚廣,上海的東方系,第一財經系難以動搖南方系的江湖地位。進入新媒體時代,南方系轉型遇到些問題,聲勢不如以往,上海報業集團重組後則推出完全打互聯網用戶的澎湃系(包括界面,上海觀察等),黎瑞剛下海創業華人文化等,近年來聲勢很大。

房地產業:粵派房企領跑全國,長三稍遜一籌

最後順便提一下房地產行業,這個領域珠三角廣州,深圳很強,粵派地產商名不虛傳,無論是總部在穗的恆大、保利,富力、碧桂園、雅居樂,還是總部在深的萬科、中海、招商,華潤,金地,華僑城,都是熟諳市場規律的南派典範。

長三角方面則有去年營業規模國內最大的綠地,以品質著稱的綠城,以及世茂,旭輝,上實,復地,濱江,新城,大華等,總體厚度遜色珠三角一籌。

長三角與珠三角,作為世界第六和第七大城市群,良性競合的結果就是殊途同歸,共同引領中國經濟的前行,我們樂觀其成。

文|軌道(作者繫上海規劃從業者)


36氪


以目前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來看,長三角領先於珠三角,實力更勝一籌。

長江三角洲有三塊區域組成:蘇中南地區(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南通、泰州8個市)、上海地區和浙北地區(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台州7個市),合計15個地市和1個直轄市。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民營經濟的增加增加值佔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這裡誕生了諸如蘇寧、復星、阿里巴巴、吉利、娃哈哈等著名民營企業。
(上海)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區生產總值約為20萬億元,接近佔了全國GDP的1/4。

和長江三角洲相比,珠三角的塊頭小很多。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東省9個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肇慶、江門)和香港深圳2個特別行政區。


在經濟總量上,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0.2萬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為12%。

因此,珠江三角洲不僅在人口土地面積上,而且在經濟規模上也明顯小於長江三角洲地區。


紅谷新視界


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無疑是中國實力最強,也最有可能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的兩個城市群之一,這兩片區域也目前中國經濟活躍,最具創新精神,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群。

中國部分城市群分佈圖。

我們先看看兩個超級城市群的基本情況和實力(由於2017年GDP數據僅是預估數據,不是最後核定數據,所以後面的GDP數據均為2016年的核定數據):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的26座城市,據華爾街見聞的數據顯示,長三角的面積為21.2萬平方公里,2015個常住人口為1.5億人,2016年GDP為14.7萬億元,人均GDP為97454元,地均GDP為6949萬元每平方公里。

目前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城市數量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有一個一線城市(上海),4個新一線城市(蘇州,杭州 ,南京,寧波),8個二線城市(無錫,合肥,南通,紹興,常州,嘉興,金華,台州等)

長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廣東省9個城市,珠三角(9市)的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2016年GDP為6.8萬億元,2015年常住人口為5874萬人,人均GDP為115597元,地均GDP為12346萬元每平方公里。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面積,城市數量,GDP總量,常住人口這幾方面,長三角城市群佔據優勢地位,在人均GDP和地均GDP兩頂數據中,珠三角城市群領先。

珠三角9個城市中,擁有兩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一座新一線城市(東莞),四座二線城市(佛山,中山,惠州,珠海)。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珠三角城市群的提法已經有點過時了,現在最火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珠三角9市加上香港,澳門兩座城市,共同構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這裡將打造成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齊名的世界級灣區經濟,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這必將給珠三角城市群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深中跨海大橋的修建,珠三角一體化進行加速,發揮港澳的作用,加上珠三角城市的創新能力,相信未來,珠三角的發展值得期待,在與長三角的對比中,珠三角或許能略勝一籌。


途蟲的百味人生


肯定是長三角更勝一籌。


這裡所說的珠三角應該是指囊括了香港,澳門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就是目前所說的粵港澳大灣區,總共包含的城市群有香港、澳門、深圳 、廣州 、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汕尾、清遠、雲浮、河源、韶關。

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的沖積平原,主要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4個省份及直轄市。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包含的城市群有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

從土地面積來看,長三角洲總共佔地21.17萬平方公里,覆蓋全國

2.2%;大珠三角佔地5.6萬平方公里,覆蓋全國0.6%,長三角洲國土面積更大。


在GDP總量方面,長三角約為16.41萬億,其中2017年上海3萬億,蘇州1.73萬億,杭州1.25萬億,南京1.17萬億,無錫1.05萬億,寧波0.98萬億,南通0.77萬億,合肥0.72萬億,常州0.66萬億,紹興0.51萬億,鹽城0.51萬億,揚州0.50萬億,0.47萬億,台州0.43萬億,嘉興0.43萬億,鎮江0.41萬億,金華0.38萬億,蕪湖0.30萬億,湖州0.24萬億,馬鞍山0.17萬億,安慶0.17萬億,滁州0.16萬億,舟山0.12萬億,宣城0.11萬億,銅陵0.11萬億,池州0.06萬億。貢獻全國的GDP20.18%。(注:小數點後兩位未四捨五入 )


珠三角算上港澳約為10.84萬億,其中2017年香港2.3萬億,深圳2.24萬億,廣州2.15萬億,澳門0.34萬億,東莞0.75萬億,佛山0.95萬億,珠海0.25萬億,惠州0.38萬億,江門0.26萬億,中山0.34萬億,,肇慶0.22、汕尾0.08、清遠0.15、雲浮0.08、河源0.09貢獻全國13.33%的GDP。(注:小數點後兩位未四捨五入 )


經濟地位決定上層建築,從GDP總的體量來看,同樣是長三角洲GDP佔比更重。


小白讀財經


長三角和珠三角二個地區應該不是一個檔次的。長三角屬於世界級的,珠三角只是國家級的。體量上不對等,無論是人口總量,還是經濟總量。

我們再大概先看下江蘇和和廣東二地經濟發展狀況:2017年二省(直接用省概念代替是因數據全面,容易理解)經濟總量相差約4000億,人口約相差3000萬。廣東總量第一,人均第四。人均排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之後。

3000萬人口大約等於臺灣+香港人口總和。或者等於南京+蘇州+無錫+常州=3028.89萬的總和。四城的GDP總和為46167億。或者用最簡單概念表達,從全國任何一個地區,一個省份找出3000萬人口,創造的GDP遠遠超過了4000億。

二省經濟發程度差距還是明顯的。為什麼很多人總認為廣東比江蘇發達,發展程度高呢?大概有二個原因:一是沒搞清楚大和強的概念,常有人認為大就是強,就等於發達,那麼請問二個省經濟總量有印度大嗎?大家認同印度總量大江蘇、廣東二省所以印度比江蘇、廣東發達的結論嗎?

第二原因是因為深圳。很多人概念中,深圳就是廣東,廣東等於深圳!其實廣東除了深圳,那麼多年來發展真的在全國也一般性。不信嗎?拿掉深圳22286億GDP總量後,廣東還有多少?人均還有多少?不足7萬,無論總量還是人均GDP,排名山東之後!拿掉深圳後的廣東在全國就一個二流的省份,雖然人口還有一億,遠大於江蘇省人口總數(8000萬)!!經濟總量少江蘇1.8萬億!!!還有人認廣東比江蘇發達嗎?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聯繫是從1957年的廣交會開始的。也就是說廣州和全國所有地方比,多了幾十年的發展機會。到2017年廣州GDP約21500億,人口約1450萬。人均GDP明顯低於蘇州、無錫等城市,發展並不突出。到今年一季度,廣州經濟明顯滯漲,GDP名義增長率僅僅5.58%。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中排列靠後,說明經濟結構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深圳一箇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人口1252萬,創造了22286億的GDP。但可惜的事實是:深圳95%以上的人口是非本地人。深圳是全國人民創造的深圳,並不僅僅是廣東的深圳。加上了深圳後的廣東人均GDP在全國省份中僅排第四!!!!

潮水退後,就知道誰在裸泳!除了深圳後的廣東其餘部分發展還不如山東(無論總量還是人均,但人口相差不大)。就走下了神壇。一個發展並不突出的省份,一個發展程度無法和江蘇、浙江,甚至福建比的廣東,拿什麼出來能讓珠三角(就算加廣東全省)和二省一市26個城市的長三角比?!

附:按照簡•戈特曼的標準,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達到城市帶的規模,我國只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躋身這六大城市帶。它們是:

(一)英國以倫敦為核心的城市群

(二)歐洲西北部城市群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四)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五)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跳過一行


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的競合,近年來隨著兩大城市群明星城市的潮起潮落,兩區域產業發展模式孰優孰劣之爭鋪天蓋地。

長三角經濟圈:

地理位置: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
行政區類別:經濟區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
城市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下的30個城市。

地位:中國第一大經濟區,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中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長三角經濟總量:135338億
上海直轄市:24964億

江蘇省:

南京9720億 蘇州14504億 無錫8518億
南通6148億
揚州4016億 常州5273億 鹽城4213億
鎮江3502億 泰州3655億

浙江省:

杭州10053億 寧波8011億 嘉興3517億
湖州2084億 紹興4466億 金華3406億 舟山1094億
台州3558億

安徽省:

合肥5660億 蕪湖2457億 馬鞍山1365億
銅陵721億 安慶1613億
滁州1305 池州544億 宣城971億

珠三角經濟圈:

地理位置: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
行政區類別:地區、都市圈、城市群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面積:5.6萬平方公里
城市經濟圈: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中山市和東莞市、汕尾深汕區。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珠三角經濟總量:83851億

廣東省:

廣州18100億 深圳17502億
佛山8003億 東莞6275億 惠州3140億
中山3010億 江門2240億 珠海2024億
肇慶1970億

特別行政區:

香港17900億 澳門3687億
長三角比珠三角多了51487億,相當於兩個上海的GDP!

競爭力

【珠三角】制度競爭力最高。廣東步入是改革開放之“先河”,一批新城市隨之而興;港澳迴歸,“一國兩制”的制度,推進了城市化進程。
【長三角】區位競爭力最高。以上海為核心,城市化水平整體較高。通過高新技術,打造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

動力機制

【珠三角】外資推動型。吸引外資的絕對領先地位,外資主要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資。
【長三角】民資主導型。較早誕生以集體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

綜合經濟實力

【綜合經濟實力】從國內生產總值角度看,長三角最高,遠遠超過珠三角。從人均GDP角度來看,珠三角實力最強。
不過珠三角是廣東以一省之力創造的,長三角集中了好幾個省市,無論是哪個更有優勢,都很佩服珠三角。

科普一下KPYX


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相比,居然是珠三角更勝長三角一籌,你相信嗎?

先比金融中心,香港作為珠三角的一部分,其具有金融中心得天獨厚的優勢,法律和制度完善,而且有各種跨國金融機構在此設點,比受到政策約束的上海要好很多,港交所也是國際化的交易市場,另外珠三角還有深交所,這股票交易就比上海的上交所要強一些。

比創新,大家認為的工業強市上海,創新能力還不如深圳,深圳的創新能力真的是比上海要強很多。2013年,深圳受理專利申請80657件,比上海少了將近六千件。2014年,深圳就實現了反超,從此把上海甩開,到了2017年深圳受理專利申請量達到17.71萬件,比上海足足多了4.5萬件。

深圳的專利申請可不是灌水灌出來的,其含金量相當高。深圳去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5萬件,而上海的這個數字則遠遠不如深圳,只有2100件。

哪怕比未來發展前途,大家都認為長三角的腹地是長江中下游,可以一直延伸到武漢,但是,珠三角的腹地其實也不弱,如果一帶一路推行的好,南海沿岸直到東南亞都可以是珠三角的腹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前景也很廣闊


海匯觀潮


長三角和珠三角誰更勝一籌,考慮到城市群體量的不同,白頁說就不從經濟總量,人均GDP等方面進行分析,而更多比較兩者的各行各業的發展情況。

先拋結論,如果非要說誰更厲害,那麼按照世界級城市群的排名,公認的是長三角第六,珠三角第七。可以說長三角更勝一籌。但反過來講,名次緊挨著,說明彼此之間幾乎可以說不分伯仲。

長三角城市群主要以上海,蘇錫常,杭州,寧波,南京為主。而珠三角城市群則基本以廣州和深圳為主,包括周圍的衛星城。

01

最近幾年,隨著物聯網經歷的興起,深圳和杭州分別成為珠長兩三角的明星城市,契合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級戰略,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代表;

與此同時,佛山、東莞和蘇州、無錫似乎從前些年的大踏步增長期轉向滯重落寞,成為媒體筆下的“打工經濟”、“外資經濟”、“只長骨頭不長肉”的樣板城市;

而廣州、上海這兩座中心城市似乎也風采不再,轉型的腳步略顯笨拙,在某些專家眼中已然“落伍”。


02

深圳最發達的終端消費電子產品產業從白牌代工和山寨品牌起步,逐漸做大做強,手機、平板、穿戴智能設備的品牌星羅棋佈。

但深圳這些終端消費電子產品的內核和整體解決方案,卻基本來自上海的上游供應商。

03

高端裝備:珠三有亮點,長三門類更全



04

金融產業,上海權重更高


.....

深入比較的話,內容較多,因此白頁說有一篇專門比較兩者實力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查找細看。

《長三角PK珠三角,中國南方兩個最頂尖的城市群,到底誰更厲害!》


白頁說


如果珠三角算上香港和澳門,長三角還略遜一籌。如果不算香港澳門,長三角稍微強點。


圖:亞歐大陸夜晚衛星圖

但是未來,肯定是長三角更勝一籌,不管加與不加港澳。

因為有上海,未來20年上海的定位是世界性的金融、經濟、航運、國際貿易、科技創新五大中心地位,國家戰略預計到2040年實現。

圖:全國城市群發展規劃

(1)長三角城市群更廣,一核五圈:以上海為核心,帶動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全方位發展江浙滬皖。



圖:長三角城市群規劃

(2)珠三角城市群更狹窄,主要集中在珠江灣地帶,包括廣深佛東惠+港澳,不能很好的帶動福建、廣西,甚至廣東內部地市的發展。


圖:珠三角城市群規劃

(3)珠三角的科技創新能力比長三角強的多,主要集中在深圳、東莞、廣州、珠海等地,相對大型的科技公司較多,比如:華為、騰訊、美的、步步高、中興等。

(4)珠三角的第三產業相對長三角,在GDP比重中要稍微高。一個城市的繁榮度,很大程度上看的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的佔比高低。世界性的大城市第三產業比重絕對在90%以上,目前香港的第三產業佔比在92%,上海只有71%。

(5)珠三角的體量相對長三角較小,長三角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合肥、南通、常州9個經濟強市,而且發展較快,經濟結構一旦轉型成功,發展後勁更足。


圖:越亮的地方經濟越發達(朝鮮“亮”了)

(6)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香港、澳門6個經濟強市,澳門是負增長,香港增長率低,相對來說長三角發展潛力更大。

(7)珠三角地帶地形山區較多,長三角地帶平原和丘陵較多,從交通的因素來說長三角更利於發展,還有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

(8)不管長三角還是珠三角,還是京津翼城市群,都是國家重點計劃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2040年要達到高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江浙滬包郵,全國獨一份,親下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