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長恨歌》,不老的愛情,可惜......

永遠的《長恨歌》,不老的愛情,可惜......

永遠的《長恨歌》,不老的愛情,可惜......

說來慚愧,一直以來,白居易的《長恨歌》從未認真品讀。

真正品讀《長恨歌》,是給學生教授這篇敘事抒情詩時,說品讀也只能是淺淺而讀罷了。

對這篇作品的解讀,是在聽了葉老師的授課之後滋生的感悟。葉老師的講授從容淡定卻又不失詩意,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演繹得悽婉而悲愴,可謂大家風範。那麼,這是一部怎樣的情感著作?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又是怎樣演繹成深深的遺憾?

我想,當楊貴妃一朝被選在君王側時,她便為自己的命運種下了悲劇。雖說當時她回眸一笑便生出百般嬌媚,致使“六宮粉黛無顏色”,但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天姿國色,這種傾城之貌,讓玄宗醉心於濃濃愛河之中,瘋狂地品嚐著愛情的甜蜜,他陶醉在愛河中不想走出也不能走出。於是“君王從此不早朝”,於是悲劇開始,樂極生悲,悲極生憾(恨)。

如果說,當我們品讀玄宗和楊玉環那熱烈而執著的愛情時,也許會心生些許羨慕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的心情卻無法輕鬆起來,無法與男女主人公一樣沉湎在不知不覺的歡樂之中。因為兩人的悲劇結局,我們是預先知道的,而且深知這是一個讓人永遠心生遺憾和惋惜的悲劇結局。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預知的悲劇,我們不得不小心地解讀白居易的每一句詩每一個字,讀著讀著,心便沉重起來了。“漁陽鼙鼓地動來”,叛軍來勢洶洶,長安城籠罩在一片塵埃廝殺之中,六軍緊隨玄宗倉皇而逃,還有楊貴妃也在倉皇之途中。可是六軍無心護駕,貴妃自然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玄宗也保護不了自己深深摯愛的女人,萬般無奈之下,“掩面”也好,“回看”也罷,玉環終究化成了馬嵬坡下一抔黃土,含冤的靈魂又怎能升入天堂?讀到這裡,我不知自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只是在問:玄宗為何要做帝王?玉環為何要生得如此貌美?

可以說,活著的玄宗比死去的玉環更痛苦更悲傷更悽慘,他活著,無疑是一種無窮無盡的折磨。逃亡途中,蜀江的水是那樣碧綠,蜀山也青得一片蔥蘢,如此美景,玄宗如何獨自孤單一人去面對?玉環啊,你在哪裡?待叛軍已平,祖國河山又重回自己手中時,玄宗可以因享受勝利的喜悅而心花怒放重樹天子威嚴。可玄宗怎能威嚴起來?此時的玄宗已是孤單一位老人,“梨園弟子”又新生了白髮,椒房阿監一一老去,孤單又悽寂的玄宗守著一盞孤燈,熬過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極度悲愴中希望玉環的靈魂能進入自己清夢之中。然而,即使最簡單最無奈的希冀也無法實現。玄宗啊,你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

有人說,能擁有一份相思,是幸福。因為不管怎樣,內心深處有一種情愫能給自己以慰藉。那麼,玄宗是否也從苦苦的思念中得到些許慰藉?我想,天才的白居易通過招魂這一情節讓後人在惋惜玄宗與玉環的愛情悲劇之時,心生一絲慰藉,讓人們感悟到愛情應執著,更應真誠。“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千古絕唱唱出了深深相愛之人的堅貞誓言和彼此相擁相惜的美好願望。

永遠的《長恨歌》,不老的愛情,可惜......

後記: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主題歷來有多種解讀:有批判譴責的,有惋惜遺憾的,有深情讚美愛情的。上述文字文僅僅是作者個人的解讀,不代表任何一種觀點。


曾志言,女,湖南省岳陽市十五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近三十年。熱愛生活,愛好閱讀,平時多寫散文和隨筆,有多篇文章發表在《語文週報》《岳陽文學》等刊物上。

永遠的《長恨歌》,不老的愛情,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