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不值100萬元,還不如《長恨歌》

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不值100萬元,還不如《長恨歌》

作家王安憶最近在文學圈火了一把——其大作《紅豆生南國》一舉摘得目前國內獎金最高的文學獎,京東文學獎(獎金100萬元)——是國內最重要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獎金的2倍,多少作家為之犯了“紅眼病”“又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獎,王安憶倒是不缺什麼獎,她缺的是才華!”一個二流作家如此調侃說。

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不值100萬元,還不如《長恨歌》

我倒不這樣看,在群裡我和王安憶的幾個粉絲甚至有了爭吵。其實,我並不十分看好王安憶,這部《紅豆生南國》儘管在她的寫作目錄裡還算可以,我還是認為她不值100萬元,也沒有像她在《長恨歌》、《匿名》裡付出了那麼多辛苦——京東文學獎此次向她致敬,或許只是出於一種樸素的感情,當代女作家裡,她算是勤奮的常青樹,不能被忘記。

王安憶成名多年,著作等身,《長恨歌》早年得過茅盾文學獎,但老實說,我認為王安憶並不是一個習慣安份的作家,她的寫作世界有著大多的變數,甚至生活中的某一個精神細節,就能給她帶來一次寫作的重生。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這使得她的作品良莠不齊。

梳理作家小說,從《小鮑莊》、《長恨歌》,到《遍地梟雄》、《啟蒙時代》,再到《紅豆生南國》,她一次次為讀者製造著新奇,我一個感覺,她的作品大多做作、拖沓,《長恨歌》裡上海弄堂純粹的美在王安憶的筆下顯得無味又幽長,難於看出作家靈魂的影子。《桃之夭夭》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寫花的古詩為題,雖然見作家的匠心,但在這裡卻不免顯得做作,因為古詩主題與小說發展脈絡並不吻合,加之文字上細碎煩瑣,讓人不忍卒讀。

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不值100萬元,還不如《長恨歌》

以作家的長篇《遍地梟雄》為例,小說講述的不再是以往作家愛叨嘮的人生常態的小市民生活,而以主人公韓燕來聖誕夜遭遇劫車為故事賣點,虛構了一出鬼使神差的故事——這樣一個江湖故事,顯然是不甘於清貧的作家經過了為市場,為讀者的一番精心設計,我以為,作家的構思初衷值得質疑。

筆者有意蒐羅一些對王安憶的評論,發現作為“海派文學的傳人”,並沒有多少反對她的聲音。但老實說,我並不喜歡多年來她一直這樣搖擺不定的寫作,因為在我看來,王安憶的長處不在於此,而應該著眼於自身的上海經歷、生活和思想不斷地開掘,那才是她的富礦。

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不值100萬元,還不如《長恨歌》

作家目前所有的創作裡,除了早期她的一些清純的中短篇小說外,我最喜歡的《啟蒙時代》。對王安憶一代作家而言,“文革”是她們經歷過的生活,也是影響其精神成長的重要歷史,我以為,“文革”文學在這一代作家身上應該有良好的發展,但在市場文學的大潮裡似乎沒有產生多少成果,王安憶拿出《啟蒙時代》,我想這算是作家正視、反思自己的歷史、民族的歷史之後所作出的某種深層回應,作為讀者,她為我們這些和那個時代多少有些隔膜的人打開了一扇文學的“思想的窗”。

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不值100萬元,還不如《長恨歌》

  王安憶曾經孤寂過,是的,那是任何一個作家要走出來的必經之路。孤寂過後,屬於她的文學好時代終於來臨。現在的王安憶,寫作之外,還要教授復旦大學創意寫作課(這種移民來的技術性文學課程我一直以為是對文學的傷害),而且活動多,誘惑多,王安憶似乎喜歡被別人關注,時尚、喧囂而光榮的文學世界讓她迷醉,但隨之而來的光怪陸離的世界破壞了她的寫作。忙碌和左顧右盼對寫作是一種傷害。王安憶對以往的寫作,對真正的文學的趣味、立場和美學追求似乎開始充滿懷疑,這在《遍地梟雄》等作品中暴露無疑------王安憶應該有自己的堅守,我想大上海才是她一成不變的寫作的惟一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