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人種田養活城裡人」,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你怎麼看?

張家界小伍


在我國十幾億的人口中,農民佔了絕大多數。因此在農村裡,就經常說聽到老人說“農民種地養活了城裡人”,對於這種說法,也有人仔細推敲過,這不只是在讚揚農民的偉大,更像是在鳴不平。的確,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生活條件,農民朋友都遠遠比不上城裡人,而在種糧供糧上,農民朋友又是最大的“功臣”。經常有人誇農民朋友的偉大,實際上這種誇獎又帶來了哪些好處?說到這兒,農民朋友的“委屈點”還真不少!那麼這一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

生活質量、社會地位有區別

論生活環境,老一輩的人生在了農村,一輩子沒去過外面,不知道坐飛機、高鐵的感受,而年輕人在城裡打工也始終沒有歸屬感,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過客,而多數高科技的東西農村以外的人可以隨時體驗到。

儘管農民的貢獻大,但是在買票、坐車、逛商場的時候,農民朋友被歧視的次數要比其它人多的多,似乎農民=貧窮,久而久之,就連農民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出門不敢大聲說話,哪怕兜裡裝了錢購物時也不敢抬頭挺胸。

說到工作,同樣是幹活,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提著飯罐出去,扛著鋤頭回來,而其它職業的人,即使再辛苦,也不用蓬頭垢面的天天和土地打交道。在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下,農民朋友心裡不平衡:連你們吃的糧食都是我們農民打的,而瞧不起我們的卻也是你們城裡人!

付出和收入不對等

農村人在山裡幹一整年的活兒,收入可能都比不上城裡人幾個月的工資,這也是許多農村人往城裡跑的原因之一。農民農民,真正的靠天吃飯,辛苦不算,還要看老天的臉色,遇到乾旱、洪澇天氣,付出就打水漂了。而城裡人不一樣,只要幹了活就有錢拿。

城裡人拿工資,農村人還得把糧賣掉換錢。在這種情況下,糧食的價格卻也並沒有漲多少,吃的漲價,用的漲價,唯獨沒有經過加工的糧食價格漲幅不大。貧富差距明顯的將城裡人和農村人劃分開了,“受苦”的是農村人,“享福”的是城裡人。同樣辛苦的前提下,過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在這種對比下,農民的辛苦也容易被人忽視掉,所以有了“農民種地養活了城裡人”的說法。

無論是安慰,還是無奈,農村人的生活不如城裡人好是真的。但是換個角度想,城裡人的生活壓力也大,目前農村的發展也在逐漸向城裡看齊,希望這種無奈越少越好。


村樸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種植讓很多散戶農民受到了影響,尤其是供需關係的失衡,讓農民的糧食和果蔬買不上價錢。在這個物價高漲的時代裡,農民似乎成了經濟發展的犧牲者。現在的農資產品價格一直上漲,但糧食的價格不僅沒上漲,反而出現了下降的局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糧食的市場化和國家對收購價的下調,以至於糧食的價格持續降低。

對於“農村人種地養活城裡人”這句話,大家抱著怎樣的態度呢?這句話雖然看起來比較偏激,但實際上這句話一點毛病也沒有!雖然城裡人說糧食是自己親手花錢買來的,但糧食的價格10年不漲反降,在這個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的今天,糧食價格卻一直都漲不起來,說明什麼?農民犧牲了太多的利益,散戶們想要依靠種地致富只是笑話,但他們卻能夠堅定不移的從事糧食的種植中。前兩年農民一畝地的收入可以拿到800元,但近年來受到天災的影響,以至於一畝地的收入只能拿到500元,甚至還不到。

對於500元,城市的白領自然是不會放在眼裡,畢竟一天的工資也就賺到了。但農民種植小麥要8個月的時間才能賺到,種植水稻4個月的時間才能拿到。可見農民是有多麼辛酸,畢竟農民付出的心血太多,其中要經歷翻耕鬆土、施肥播種、除草打藥、收割曬糧等程序,每年需要最少2個月的農忙時間。就算是這樣又有什麼用,農民的收入還是低,想要依靠種地賺錢還是不可取。不僅糧食價格低,農民承擔的風險太大,國家啟動 糧價保護,但對於四等級以上的糧食是不收購的,這些糧食只能賣幾毛錢一斤。

當然很多城裡人說自己也很辛苦,每天也要有很大的壓力,但拿著城裡的工資,和農民的工作調換,有多少人能夠願意?不願意就罷了,但現在城裡人對農民的歧視心理卻從來沒有減少。在過去農民種地還要交納公糧,這些公糧為的就是養活城裡人。現在公糧雖然不交了,但糧食價格卻一直都沒有上漲,農民還是捨棄自己的利益養活了城裡人。不然糧食價格上漲,利益損失最嚴重的還是城裡人。

當然國家自有國家的打算,只希望國家能夠重視農民的養老保障,不要讓那些交納公糧的老人心寒。對此,你怎麼看呢?


新農村的日與夜


有人說,農村人種田養活城裡人。其實對於這種說法,我們是不同意的。

為什麼不同意呢?我們下面來說說這幾個主要的原因。

難道我們農村人不種田?城裡人就有餓死嗎?

那這個問題肯定是不會發生的,我們農村裡面的人即使不種田,城市裡面的人也不會餓死。因為對於現在來說,這個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會產生這個交通和貿易。

那如果即使我們農村裡面不種田,那依然這個糧食是可以進口的。所以即使不種田了,也不會餓死城裡面的人。所以我們覺得,農村人種田,不是為了養活城裡人。

農村人不種田,城裡人開始種田了。

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都驚呆了,城裡人會種田嗎?農村人不種田的城裡人怎麼種田?

現在還真的是這個樣子,因為很多城市裡面的這些商人。開始來到農村裡面開始投資,來做種植或者養殖。

那麼投資的,也有的會種植水稻。那這個時候呢,不管農村裡面種不種田,他們都是有渠道能夠吃到糧食的。

所以我們農村人種田,為的是自己。更何況每個職業都有每個職業的功能和,這個能力,以及社會的分工責任。並不能告訴我,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別人,我們覺得首先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第一個都是為了自己,然後才是別人。

所以農村裡面的人種田首先一個是為了自己解決溫飽的問題,再一個才是掙錢的問題。

所以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你們是怎麼看的呢。


農村新視覺


有人說“農村人種田養活城市人“,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你怎麼看?

大家好我是農村農民工萬歲,都知道民以食為天,土地是人們的衣食父母。隨著社會的發展,按照農村人的輩分,我們會看到什麼,會想到什麼。


在六七十年代,農村人人窮志不短,把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的糧食,哪怕不吃不喝,進義務交給國家,分發給城市人吃,分發給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為了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農民打下來的糧食按需分發給城市人。在哪個年代,無論廣播報紙,統稱農民老大爺為國家作出了距大貢獻。

在久十年代後期,國家的發展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批農民到城市打工淘金。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到哪個角落裡,城市人都會說農民伯伯辛苦啦,師傅太累了,休息一會在幹,有的會遞上茶水香菸,一聲農民伯伯真是暖心。
進入二000年後的今天,城市和農村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無論農民工在哪個行業打工,得到的回答是,哥們快乾,這活幹不完,別想吃飯,不好好幹的給我滾蛋。一聲哥們就是累死yoyo呀也得堅持下來,不然的話,別說工錢,就是路費你也得不到。


要說農村人種田養城市人這句話,只能從爺爺輩算起,農民老大爺確確切切是在養著城市人。

從伯伯輩算起,農民老大伯只能說城市人與農村人互盁共利,共同關心。

緊接著農民工哥們的倒來,農村人的經濟來源以靠城市的發展,農村人的收入離不開城市人,農村人種田只能是自種自給。

農民老大爺,農民伯伯,農民哥們,

城市人對農村人的這三個稱呼來看,現在農村人種田根本沒有養城市人。這就是我本人的觀點,分析的到位不到位,請友友們評判,謝謝。


農村農民萬歲


本人農民出身。

但不同意〝養活〞這一詞。

社會各有分工,各類工種不存在誰養活誰這一說法。

城裡人做工,然後賺取報酬,用報酬買糧。

農民種糧,糧食賣到城裡,然後換取工業品使用。

有人說到當年的公糧,那是農業稅,是國家收取的,城裡工作者是需要用自己的勞動力賺取口糧的。也就是說國家從農民身上以糧食這種實物作稅,從工人身上以勞動力換取的金錢、糧票作稅。國家手中糧食最終是交易出去的,即城市人的食物是交易得來,不是國家無償供給的,所以農民養活城裡人的說法不成立,我們在耕地時,他們在做工:大家都在勞動,沒有一方在單方索取。

現在呢,可以說城裡人在養活農民。

因為農民種地不用交稅,但城裡做工的,無論體力、腦力勞動,都有一部分剩餘價值以稅的形式進入了國家口袋。國家現在對農村以單向的投入為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活〞,不是交易。

所以說城市一定程度上在養活農民,也不為過。

別提當年鬧革命,因為當時鬧革命的大多數農民,以士兵身份退伍後,大多留在了城市,這叫組織安排。

而且記住,即使你在家中種著田,但你進城務工之時,當時你即為城裡人。

中國農民之所以富不起來,是因為土地少。你不要指望在工業國家,大部分農民種幾畝地就能致富,因為單位面積的農業產值是有上限的,幾畝地致富,可能個別情況下市場原因可實現,但不能普及。而且,農民國外的同行,其致富是基於以幾十頃、幾百頃、幾千頃規模的土地,然後才是商業運作,在中國,大部分農民一沒規模、二沒運作,真富不起來。


凡35832060


此話差矣 ,農民在國家分給的土地上種糧食,上交公糧、繳納農業稅天經地義。皇糧國稅,古往今來,概莫能外。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繳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其餘就是自己的,農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國家還免除了農民的農業稅,等於免除了幾千年以來的皇糧國稅。國家完全以市場保護價收購農產品,農民並沒有吃虧。說農民養活了城裡人 ,不如說城裡人自己養活了自己 。通過商品交換,農民得到了化肥、農藥、日用工業品 ,看上了電視,用上了手機 ,蓋起了樓房。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Wwbing


如果從字面上理解,農民種了糧食,供全國人民吃喝,確實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結合時代背景,仔細揣摩這句話,多少有點偏激、諷刺的味道,不禁讓人眉頭一皺,卻又心生哀嘆、無能為力。

我們的農民總共有9億,佔總人口的65%,但他們得到的收入恐怕微乎其微,這是嚴重不平衡的。



付出≠回報

付出≠回報,是造成這種偏見的主要原因。

種地是很辛苦的,一個農民一年到頭累死累活,一畝地最多掙500塊錢,500塊在城市白領那裡,也就一天的工資吧。

但對農民來說,這500塊要付出多少勞動,估計兩個月的工時都不止,兩個月掙500塊錢和城市工資相比,怎麼能讓人憤憤不平!

而且農民種地還要看天吃飯,雨水一旦不充沛,發生個旱災、蟲災,一年的辛苦就泡湯了,這樣的苦,沒有多少人願意吃!



社會地位

農民每天干的都是髒活、累活,城市白領呢,雖然有的也很辛苦,但至少工作環境好,看起來比較體面。

如果有白領在這裡抱怨說自己工作比農民辛苦多了,那就試想讓你拿同樣的工資,去農村種地,看看自己願意不願意。

因為農民做的事都比較髒比較累,所以部分城市人有一定的歧視心理。

所以,“農民種地養活了城市人”這個問題不在於對不對,而是一種心理,這種心理多少有點扭曲卻又無可奈何。

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希望城市能夠和農民團結一心,共同進步,互相包容,沒有偏見!



歡迎大家關注紅叔三農,一起探討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紅叔三農


不同意,現在很多農村都荒蕪了土地,都跑到城裡來,反正過是城裡有限的糧食資源蔬菜水果確養了幾千萬農民工。城裡的糧食要麼是糧食種植大戶和進口糧食,包括蔬菜水果,並且是農民佔有了城裡的資源,你看現在從河南四川陝西很多山地平地包括高產水田都被農民工荒啦,糧食種植大戶也只是了中國土生土長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多,其它都被農村晃掉啦,


戈壁荒漠6


首先不管什麼時候不會存在農民不種田的情況,只要有人類存在,那麼就有慾望,有利益,而且人是需要能量的,難道不吃飯嗎?那麼種田賺錢肯定也是很多人的想法,所以任何時代都還是會存在農民的,只不過對於農民的要求肯定是越來越高了,以前都是小農經濟,以戶為單位,現在已經開始慢慢發展到企業化,公司化的模式了。而且以後也是要全面現代化,機械化,一個人管理幾千畝上萬畝的土地都是可以的。

其實說完全是農民種田養活城裡人這個說法,只能說太幼稚了。只能說沒有人種田種地,城裡人吃什麼。養活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就是靠著別人吃飯的,就是說經濟支出是靠著別人的。很顯然如果你給別人說你是我養活的,他們會接受嗎?誰也沒有養活誰,都是靠自己的,不是靠別人的,所以這措詞就有問題。

目前來說中國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但是這個並不是時代發展的方向,現在說農村人種田,城裡人吃糧食還是可以說的過去,以為畢竟現在中國的糧食很多還是靠農民種出來的,中國雖然每年大量進口外國的,但是國內的畢竟還是佔主要的,當然除了個別的糧食,比如大豆完全就是靠國外進口的。而且現在的中國農業還是以戶為單位的,真正發展正位企業公司的還是比較少的。就像美國的農場,日本的精細農業等等這些都已經是實現公司化了,但是目前來說中國還是停留在小農經濟為主,現代化為輔的共同發展的階段。

其實要全面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實現利益最大化,那麼肯定是企業化的模式是比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的好太多了。所以現在這個說法能說的過去,但是以後的話估計再說這些就很難了。


張家界小伍


這話咋說岀口的,誰養活誰呀?城裡人農村人應該是平等互利的。農村種糧城市人買糧食吃,不夠吃,從國外進口,不能說外國人養活了中國人吧?然而,城市人制造的日用消費品農村人沒用過嗎?衣服及家電農機俱,建築材料,手機都是城市人造的,能說城市人又養活了農村人嗎?不要說那些臭氧層。農村人生活卻實苦,但是,也是一個職業,農民不種地,那是不務正業。有怨氣不要撒在城市人身上,城市人沒有傷害農村人,因此,和諧社會才是真正的的大團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