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崔健電影《藍色骨頭》(The Blue Bone, 2014)

《藍色骨頭》是崔健首次參與執導的一部文藝電影。

電影以第一人稱敘事,旁白始終伴隨著兩代人情節的進展,像《小城之春》的旁白,讓主觀人物的敘述,嵌入客觀的歷史事實,並帶出象徵的意義,試圖與歷史對話,跟記憶和解。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黃軒在電影中的角色很快就過去,卻不容易叫人忽視

影片有令人震驚的一幕:為了讓文革記憶離開腦海,女主人公選擇了恐怖的自殘方式,用手槍殘酷拍打自己的頭部,讓自己失憶。但是,母親的歌曲傳給了兒子,而兒子對歌曲的重新闡釋,又重新喚起了母親對於青春的回憶。同一首歌曲,不同的闡釋,表明了時代的連續性,觀念的斷裂。他母親那一代人是“春天的花開在秋天裡”,而兒子直接改造成了“一朵春天的花,開在春天裡”。時代是我們所不能選擇的,我們只能熱愛自己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崔健起碼還相信幾首歌能喚醒迷失的中國人。就我來講,我喜歡裡面的歌曲,不招搖,不炫技,原創度高,充滿了希望,有放蕩不羈的自由,傳達著現在流行歌曲從來不曾出現的思想,讓我們感受著生命的熱情。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毛阿敏戲稱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No.10的小角色

電影充滿了大量的隱喻,來影射政治與時代,人物與命運,堰字,手槍,芭蕾舞,睪丸,外貌,搖滾樂,魚鳥之戀,網絡等等,似乎更像是一首融合了不同時代的音樂和詩歌。但是兩條情節線索是清晰的。《藍色骨頭》給出了以下幾組有趣的對比:槍與音樂(中國搖滾樂)、性壓抑(三人關係和父母的錯誤結合)與性衝動(現代部分)、父親的尋找與我的表演、過去的歷史與當下的現實……後者無一例外取代了前者,而後者也正是前者的延續。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我的重點是介紹其中一個基情片段。發生在影片開始部分的這段文革青春場景——孫宏、陳東、母親三人關係的戲,是電影中最流暢、最清晰、也具性張力的一段。只是很快兩個男人便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段三角戀情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沒有誰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個人。整個戀情在那個時代充滿了荒唐的錯置與無奈。“我是一朵春天的花,長在秋天裡”也正好闡明瞭他們關係之不可能。孫宏在孤獨的沐浴戲,十分驚豔,在痛苦地表達同性戀情的存在和壓抑。這段具有舞臺形式的表演,突然從私密浴室到三人排練場到領導審查室,三個漂亮的轉場告訴我們,他們三個人的三角戀情是在政治的審查之中的,沒有逃過任何人的眼睛。然後,他們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黃軒的另類“芳華”,《藍色骨頭》中的基情片段

兩代人的故事中的下一代是發生在21世紀的北京。這裡再也沒有了同性戀的故事。或許時代發生了變化,不再需要同性戀的存在去彰顯戀情之不可能和強烈的痛苦。在文革的青春戲中,毛阿敏還出演了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她親自接來了母親,又為母親的被送走留下了一滴眼淚。讓她這樣一位有過風雲過往的人物為人物的命運畫上一個句號,是合適的。這不再是他們的時代,卻仍需要舔舐傷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