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青春不再,芳華易老,

我們該慶幸,善良仍是普世的主旋律。

《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12月電影荒,但《芳華》一劇橫空出世,狂攬9億票房。

看到朋友圈都在熱論《芳華》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才抽空去看。

說起《芳華》,總離不開“善良”一詞,這是一個從電影裡傳遞出來,無論是那個時代,還是現世,都高度概括了普世價值觀的詞彙。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芳華》電影裡,劉峰的“善”,這種“善”在當今看來,是一種大善,如水般滋潤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

《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劉峰的善良,是大善。

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讓;

戰友讓他帶去修的手錶,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後修好了;

戰友結婚,為了給他省錢,他自己買材料親手做了兩個沙發;

南方的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他就煮掛麵給她吃;

食堂煮破沒人吃的餃子總是他主動打來吃;

就連豬跑了,別人也第一時間是叫他來幫忙。

《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善良的人不被善待,為什麼還要堅持善良”?

如此各種事例,造就了一位神壇上不容褻瀆的“活雷鋒”,可卻捧殺了他本該擁有的,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最後,即使被戰友汙衊,被迫獨自趕赴戰場前線,還是忘不了保護戰友,精忠報國;即使在戰場上失去手臂,轉業後成為卑微的殘疾人時,面對昔日戰友破舊的宿舍地板,還是會彎下身來,默默地修理妥當。劉峰,足夠善良的了,可是卻善良得令人心痛,不被善待,依然本著初心行善,看到這裡,大家都產生了一個疑問:“善良的人不被善待,為什麼還要堅持善良”?

《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善”——人各有度

在剎那易逝的芳華里,每個人心中對“善”都有一個度,這個度也許會隨著年華的增長或消逝,而表現出變化。這就引發了前文提到的那句話“善良的人不被善待,為什麼還要堅持善良”?對於劉峰來說,“善”的度,是即使犧牲自身的權益,即使遍體鱗傷仍然繼續行善,不求回報,不畏外界評論,成為俗世中的一朵青蓮。

《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在劉峰一如既往地行善卻不被善待的時候,反觀在現世中引起的一番熱論,認為人即便要“善良”,也不應一味地、無條件地付出。可以看出,這番討論仍是在“要善良”的基調下,即使對善良的人行善後不被善待持有懷疑,但前提依然是“人,要善良”。這就是現世中大多數人對“善”認定的度。

《芳華》——每一代人的都歷經過的青春

端正的價值觀,由“善”開始

很慶幸當今普世,對“善”的認同,即使有度,但仍是主旋律,仍是端正的價值觀。由《芳華》一劇,可以感受到,隨著時代的更替與發展,隨著人文的中外交流產生變革,三觀也隨之而發生變化,那是一種更貼合人性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