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謝你這12年對我的再教育

王好好,含著激動的淚花在晨會上不停地分享女兒給自己帶來的改變。這個看起來不算油膩的職場男人,今天終於爆發了。要知道,王好好剛來公司頭一個月,基本上一天難得說兩句話。是什麼讓他得到如此大的改變?

關中漢子洪哥,辭去7年稅務局的公職,下海的第一站就是到了成都,做起了小尼尋師平臺的內容主創。剛來這裡不到兩個月,他就突然發現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背井離鄉的日子,面對大片的陌生,自己反倒更激情四射,充滿戰鬥力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原來,他說,自從來了成都,4歲的女兒每天都會給她問候,裝萌擺酷,噓寒問暖的,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的力量。要知道,平時在家裡,對女兒這種表現,他向來是以頑皮搗蛋的標籤貼在女兒身上,哪有什麼溫暖的力量。

孩子,感謝你這12年對我的再教育

萱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說,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與兩個孩子鬥志鬥勇的狀態,讓她從婚前的女孩子一下子變成了十足的賢妻良母。暴躁的性格變得越發溫柔,對待不順心的事情越來越寬容、豁達,對老年的嘮叨、老公的牢騷,也越發有耐心去傾聽。

“是孩子改變了我。”

是的,從這三位已經為人父人母的80後侃侃而談的身上,我們不約而同感受到孩子對我們的再成長。與此同時,我們在媽媽群、爸爸群裡,也對這個話題進行了群眾調研,發現,各類關於孩子給自己帶來的改變,深有同感。

阿蘭說,孩子捍衛了他的婚姻。每次與老公吵架鬥毆,孩子就會以各種蠻爆以牙還牙,讓夫妻倆自己都趕緊收住怒火,迅速平靜下來。每每看到一家三口在飯桌的其樂融融時,孩子會情不自禁地說,這才是一家人應該有的場景,我愛你們。

……

案例很多,不一一列舉。

孩子,感謝你這12年對我的再教育

是的,這是對剛剛身為人父人母的我們所面臨的人生大考。這份考題是關於責任、幸福的意義,包容和理解,豁達與捨得……,一系列的感同身受。

這是一場修行。

在這場修行之旅中,孩子成了我們最偉大的導師。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隨處可見一些父母牢騷滿腹,痛訴有了孩子給自己生活帶來的麻煩和各種不愜意。壓力大,是時常掛在嘴邊的說辭。不僅來自於培育孩子所需的開銷,還有對自己下班時間的侵佔,各種輔導作業,週末的各種興趣培訓。

經濟越發達,物質越充裕,似乎對孩子的培育越來越攀比。“沒有辦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中國城鎮的下午、黃昏、週末,我們隨處可見行色匆匆的家長孩子奔赴各種培訓機構的風景。

然而,一半以上卻都是爺爺奶奶陪伴的身影。陪伴孩子成長,固然辛苦。孟母三遷的故事亙古流傳。我們蒐集了近100年世界名人的故事,驚訝的發現,

1到12歲的童年,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同時,我們也意外收穫到,因為這12年的陪伴,做爸爸和媽媽的自身也感受到再教育的力量。

孩子,感謝你這12年對我的再教育

比如,王好好說他在沒有孩子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寡言少語的男人,這讓他在女兒第一學期的家長會上,尷尬至極,事後他深深自責沒有為孩子做好榜樣。於是他決定改變,讓自己做一個開朗善於表達的人。

如今,王好好已是公司最活躍最善表達的人。

是的,孩子,感謝你12年給我們的再教育。

我們不得不來一場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不應該把你的出生,當著我們人生的負擔,然後覺得是我們對你生命的施捨,你們應該順從、聽話、按照我們的模樣去做不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圖畫。

孩子,儘管陪伴你成長是一場“痛並快樂的修行”,我們依然覺得這才是人生最有價值的造化。

在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孩提時的自己,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在你們身上,我們默默規避自己童年遭遇的不幸,重新認識你爺爺奶奶對我們的養育。

不足的我們填上。

美好的我們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