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2018年6月30日—7月30日

陕西省大荔县原剧团团长

现年58岁的张建升

和曾经一起在剧团工作过

现都已年过五十的四位乐队师傅

白树华、张益民、李小青、刘优侠

五个人一起

在西安鄠邑区涝峪纸坊镇一处院落里

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

碗碗腔的传承培训学习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秦岭山下、涝峪纸坊镇上空

时时回荡着委婉细腻的碗碗腔

让今年这里的夏天显得格外旖旎动人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大荔县原剧团团长张建升

碗碗腔腔调细腻绵长、沁人心脾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唱时乐队主要由月琴、碗碗领奏

硬弦、板胡伴随

这几种富有特色的代表性乐器发出的音响

构成了碗碗腔音乐的独特风格

可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间

却鲜有人能唱碗碗腔

也极少有机会聆听那缠绵悱恻的腔调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碗碗腔主要乐器:铜碗碗

对此

温喜爱等几位老一辈碗碗腔艺术家

在去年一起商议

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

让碗碗腔音乐、唱腔、曲谱

能够传承下去

有些老艺术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与

有些老艺术家甚至在住院

于是,这样的一个传承任务

落到了温喜爱的肩上

最终,经过多方努力

在今年6月底

传承活动得以开展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据张建升介绍

此次传承培训活动

是在文化厅振兴办的支持下

由76岁的碗碗腔名角温喜爱发起

邀请到86岁黄育英、84岁杨世科

77岁翟志忠、67岁雷孟乾等

一共五位碗碗腔老艺人进行教授和传承

目的是让几近失传的

碗碗腔曲谱、唱腔和戏词

经过一点一点的整理

作为资料流传下去

张建升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们这次参加传承培训的

五位碗碗腔演奏人员

是1981——1985年五年时间

经过正规的碗碗腔培训

都是科班出身

这让教授他们的老艺术家们

十分惊喜

此次传承学习,张建升负责板胡演奏

白树华是硬弦、张益民是月琴

李小青是月琴、刘优侠是梆子和碗碗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通过一个月的训练、整理

经历几代老艺人

口传心授的碗碗腔乐谱

第一次如交响乐队般

分出了总谱、各乐器分谱

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

笔墨材料和曲目根据

五位传承学习碗碗腔的

演奏人员

也将碗碗腔《金碗钗》全本戏

进行了一起全方位的梳理和排练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86岁的黄育英给两个学员做示范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84岁的杨世科在查阅碗碗腔资料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80岁的哈鸿儒用电脑录入曲谱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温喜爱演唱《金碗钗》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温喜爱给戏迷教授表演要领

本次活动发起人温喜爱说

五位碗碗腔老艺人不顾年迈体弱

分文不取、倾囊相授

这样抢救式的保护与传承

只是期待再过五十年

还有人记得碗碗腔

哪怕就是碗碗腔进了博物馆

也要尽最后一丝努力

给后人留点史料

张建升说

听到温老师这样的话

他的眼睛红了

更感到一分责任在肩头

他说,这次碗碗腔器乐传承学习

虽然他们五位都已经年近六旬

最大的已经58

最小的也都55岁

说来年龄是有些大

但是他们还是要继续学

为的是有一天也能将他们所学

传承下去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本次传承教授期间

有五位专业乐队人员和演员

以及部分戏迷爱好者

还有来自美国、韩国、德国的留学生

也对碗碗腔特别感兴趣

跟着老艺术家们学习和整理资料

上图最中间男生

是清华大学学中文的博士生

在听过碗碗腔的音乐和唱腔后

他是喜不自禁、爱到不行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五位年近六旬戏曲人,接受碗碗腔传承

张建升接受戏曲广播采访

虽然是碗碗腔器乐科班出身

但是张建升说此次通过

老艺术家们的指点

他们在演奏技法和理解上

又有了深一层的进步

据悉,截止发稿前

碗碗腔《金碗釵》一至十四场音乐

唱腔谱初稿已完结

目前温喜爱正在和黄育英、翟志忠

进行校对工作

总共约需要一个多月便可完成定稿

之后初步定在九月初

传承人们将在富平县

进行录像和录音工作

随后还会进行第二期碗碗腔

演员传承培训

最后达到乐队与演员的整体配合

将对后续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