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梁家河》爭當「受苦人」

最近,讀到徐文秀老師的《當幹部要習慣“不舒服”》。文中寫道:“對於各級幹部來說,就得有不舒服的思想準備和長期打算,過不了這一關,就別進這個門。”憶起自己當年剛上班,聽“前輩”講以前工作清閒舒服,頗為羨慕。還暗自抱怨自己“不逢時”,一上班就又忙又苦,不舒服。

學習《梁家河》,書中提到,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梁家河,和彭麗媛說到當年“受苦”的事:“這裡的鄉親們把勞動叫‘受苦’,把農民叫‘受苦人’。說上山勞動,就是受苦去了;說一個人好苦,就是說他勞動好。”恍然大悟。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幹部是人民公僕。“服務”、“公僕”都不是清閒的詞。由此得知,當幹部就要“不舒服”,就要當“好苦”的幹部。

當幹部要能吃虧。所謂“吃虧是福”,當幹部就要做到吃苦在先,享福在後,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就像習近平同志帶領群眾打壩時,親力親為,不分白天黑夜,打夯、搬石頭類的苦活重活搶著幹,最終帶領梁家河人民增產增收,為梁家河留下一筆筆豐厚的財富。

當幹部要有擔當。在當前脫貧攻堅任務艱鉅、社會矛盾交織疊加、生態環保不容忽視、民生工作任重道遠等重重困難與挑戰下,作為幹部,要有困難面前不低頭,挑戰當前迎頭上的勇氣和擔當。像習近平同志建延川縣第一口沼氣池時一樣,不被“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嚇退,不被他人的懷疑與質疑打敗,也不被一個個問題與困難嚇倒,堅定信心、創新方式、實地考察、百折不撓,終於點燃了“神奇之火、潔淨之火”。

當幹部要耐清貧。從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最終目標是築牢“不想腐”的堤壩,讓黨員幹部從精神層面,自動自覺的把清廉當成信仰信念。這其中,耐清貧就是關鍵。1969年,習近平同志初到延安,年僅15歲的他,面對城市與鄉村、平原與山區、繁華與貧困、開放與封閉、東部與西部差異明顯的對比,面對周遭“黑五類”的誤解,面對不信任的目光,曾有過迷茫,有過孤獨,但他最終走出這迷茫與孤獨,過“五關”,堅定“團結觀”,實現了從“北京娃”到“村裡娃”的轉變,入團、入黨、當選党支書,帶領梁家河一步步走出貧窮,生產致富,做黃土地的好兒子。

當幹部要願受苦。當幹部、做人民公僕、服務群眾,不僅要能吃苦,還要願吃苦、敢於吃苦、勇於吃苦、樂於吃苦。走進梁家河,走到“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牆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這是貫穿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吃苦精神”,也是習近平同志在七年知青歲月中一直貫徹的精神,他實事求是,吃苦耐勞,尊重、幫助、團結當地老百姓,為梁家河群眾辦實事,並且留下了公平公正、低調務實、創新發展、紮根群眾、尊重知識等精神財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於黨員幹部來講,就是要不忘為民初心,牢記忠誠使命,能吃虧、有擔當、耐清貧、願受苦,爭當受苦人,爭當“好苦”的幹部。

(長武縣紀委監委 馮君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