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现如今,当代人离婚再婚已是常态化,可是在“三纲五常”的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受着“三从四德”的约束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传统糟粕观念下,拥有一座贞节牌坊被视为无上的荣耀!

多少正值青春韶华的年轻女子就此把自己的后半生留在这凄楚的贞节牌坊之下。在古代,女性是没有权利离婚的,结婚后的女性只能是被休或者丈夫去世,女人被休后就只能待在娘家,再也不能改嫁,成了寡妇的,迫于世俗眼光更是十分艰难。

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古代,有这么一位70岁左右的老奶奶,她守了几十年的活寡。在她临终之前,说出了积压在心底几十年的辛酸。她说“年轻的时候丧夫,内心深处孤独寂寞了几十年。为了不让自己停下来胡思乱想,她就给自己找点事情做。用红线串起了一堆铜钱,每到晚上就开始数铜钱,一个一个不停的数。一直重复着,身心累了,就没精力乱想了,这才开始了每天的睡眠!当这些铜钱再被拿出来的时候,上面的花纹图案都已经被磨到模糊不清了。”

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古时提倡:“好女不嫁二男”。但是古代的女子结婚是很早的,而古代男性平均寿命大多比女性要短。大多的家庭变故而守寡的妇女都还是3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前段时间,《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中,有一桥段:女主角周莹丧夫后,被人陷害与别人有染,最后被害的要浸猪笼沉塘。

看过剧的朋友都知道,周莹18岁守寡,这个年纪正是追逐爱情享受情欲的时候。却迫于在大家族中守寡,独自抚养遗孤。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如此低下,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吃人的制度之下,女性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

她们没有办法追寻自己的幸福,没办法冲破世俗的偏见,而是把自己的下半生埋葬在一个“贞节”的虚名之下。

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作为嫁出去的女人,就必须应该跟随这个被嫁的男人,义无反顾地过日子,生儿育女,不能轻易再有改嫁的意愿。而妇女的丈夫死去之后也不再结婚,保住贞洁,独守空房,为爱守寡。

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在世俗眼光和道德伦理的禁锢下,改嫁在世人眼中是很不知廉耻的行为。亲人不支持、官府会反对、甚至会遭到街坊邻居的唾弃。而相反,在古代社会中会提倡贞洁,立“贞节牌坊”。所谓的“贞洁”其实就是对古代女性的束缚。古时的社会体系下一直对女性的贞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认为改嫁就是不贞的表现。但是为了奖励女人不改嫁的行为,政府还会给予表彰和金钱补助。

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高节妇的女子,本来不姓高,只是嫁人后随着夫君姓。她十几岁就嫁给了自己的夫君,而夫君在她16岁那一年就去世了,高节妇活到96岁,一直守活寡守了80年!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有多么的深。有人就说了难道被朝廷颁发贞节牌坊的妇人,她们当真是没有正常的需求吗?能够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心如止水只为亡夫一人?

古代妇女守寡后,是如何度过下半生的?只能说痛不欲生

​总而言之,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家庭,一旦家里的顶梁柱倒了,那么,接踪而至的就是噩运。女人一直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还会被认为红颜祸水、克星。

你是否会认为古代女性是非常可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