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這裡東濱黃河,南臨渭河,西接皓壤,北靠鐮山,處於陝晉豫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陝西東大門建設的重要位置,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大荔,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源遠流長的中華黃河文明最早發祥地之一。

大荔古稱同州,早在20萬年前,“大荔智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匯流之地,是渭南市面積第一大縣。大荔縣的地貌分為黃土臺塬、渭河階地、洛南沙苑、黃河灘地四個類型。境內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交通十分便利。

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天下第一倉” 朝代更迭 義倉不朽

義倉是舊時各地漢族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隋唐已有,豐圖義倉位於陝西省大荔縣城東17公里處朝邑鎮南寨子村。1882年(清光緒八年)由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並在倉頂賜“虎”“龍”二字。豐圖義倉與蘇州的“豐備義倉”並重一時,馳名全國。

遠眺豐圖義倉,倉城巍然獨立於黃河西岸老崖上,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區,東接黃河灘萬頃良田,西連八百里秦川,北與岱祠岑樓(宋)、金龍高塔(唐)遙相呼應,南臨五嶽之一華山。所處地勢高峻險要、通風乾燥,四周風景美麗如畫,是集儲存糧食、軍事要塞、觀光聖地為一體的絕佳境地。

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豐圖義倉建築格局為城中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坐東朝西,依山就勢,夯土築城;外城是義倉防禦的第一道防線,由於年久失修,外城土牆已經頹敗不整。內城以倉牆合一的建築形式構築,兼具防禦和倉儲雙重功能。垣內周列倉廒58洞,牆內為倉,相隔排列;牆內有磚瓦結構廊簷,由木柱支撐,相互貫通,形成環形迴廊。廊簷既可防雨防潮,也可臨時堆儲糧食,方便晾曬。倉城坐北向南,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牆寬4米,牆上砌垛口,守衛人員可以在城牆上巡邏。倉城開二門,名東倉門、西倉門。東西倉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倉門正上方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

豐圖義倉的設計構造簡單而科學,設計理念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豐圖義倉牆頂平面由青磚鋪成,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巧妙地將雨水匯於中間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內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牆體。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牆外。每至雨天,從倉牆到院內,排水通順流暢,雨停牆院即幹。防雨防潮是糧倉設計構築的關鍵環節。豐圖義倉經百年滄桑,牆體院基少有裂縫破損,糧食不易黴變生蟲,與其科學的建築設計和完備的排水系統有直接關係。豐圖義倉作為中國古代倉廒的樣板工程,也是中國僅有的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糧倉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58年,國家興建三門峽水電站,實施移民工程,豐圖義倉所在的朝邑老縣城合併到現陝西大荔縣,朝邑成為大荔的一個古鎮,豐圖義倉改為朝邑鎮糧站,成為當地重要的儲糧基地。朝代更替,多少風雲人物化作雲煙,豐圖義倉依然不朽。

 同洲湖關中東部的“江南水鄉”

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同州湖是上天賜予大荔人民的一塊風水寶地,一湖碧水、一道飛橋、一抹晴空、一道紅門、一架天倫、一水亭閣。同州湖呈現了一幅洛水蜿蜒、景園城相融宛若江南的美麗畫卷。步入造型獨特的中國紅景區大門,千畝同州湖碧波盪漾,南北大堤國槐矗立,被漢白玉裝飾一新的同州橋如長虹臥波。舉目遠眺,彩虹康寧福壽橋與南北碼頭遙相呼應,豐慶廣場與親水平臺鋪滿陽光,雕塑與音樂噴泉演繹神奇,荷花池、橡皮壩、同心臺、生態衛生間、太極廣場、自行車站、生態停車場、十七孔棧橋及臥雲亭、日月湖、愛情湖、湖心亭等大小景點達百餘處。

傍晚的夕陽暖暖地灑在臉上,微風徐徐,魚鳥成群,蜻蜓劃過湖面泛起漣漪點點,湖邊景色迷人,綠茵茵的草坪綠如地毯,湖岸垂柳隨風搖曳。夜幕降臨後,映入你眼簾的是各色霓虹燈交相輝映,音樂噴泉隨著歡快的節奏此起彼伏,隨處可見散步、鍛鍊、觀景、嬉鬧的遊人,夢一般的畫面只有你來過這裡才能領略他真實的美!

“城河相依、人水相宜”的美景在關中東部演繹渭北江南畫面,美麗的同州湖與日新月異的大荔城區和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園在這片上蒼賜予的靈土上相映成輝,水潤同州、天人合一、產城一體的新風景區巍然升起。同州湖景區公園的修建,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填補了大荔縣歷史上無公園的空白,有效改善洛河沿岸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成為集文化、民俗、休閒、體驗、旅遊為一體的新景區。為全縣的老百姓提供了精神娛樂舞臺,為提升大荔經濟駛入快車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岱祠岑樓 雕樑畫棟猶在

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古有詩云:“岱祠靈活芮城胎,宋代岱樓勢壯哉”、“華原高聳岱祠超,百尺岑樓接紫霄”

岱祠樓又叫東嶽行祠、岱祠行宮,東嶽廟,位於大荔縣朝邑鎮大寨村東。岱祠最初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據歷史記載唐貞觀元年(627年)有過重修,明朝的時候又擴建,增建了一些殿宇。原本的岱祠有山門、中岑樓、東歌樓、西東樓、牌坊、香亭、鐘鼓樓、獻殿等建築,宏偉高大,後皆被毀,現僅存岱祠樓保存完好。這座建於宋政和八年(1118年)的鼓樓位於岱祠的正南方,是廟內較高的建築之一。其樓疊簷三重,上覆蓋琉璃筒、板瓦,旁鑲戲珠龍,斗拱挑角,雕樑畫棟。

樓內下層北邊是舞臺,古時歌舞藝人便是在這裡演出。在舞臺上演唱,有餘音繞樑之感。上層有梯橙樓板,可攀沿而上,北望蜿蜓起伏的鐵鐮山巒,南視雄偉峻秀的太華三峰,俯瞰黃河繞於左襟,洛渭橫行似帶。

 “大荔記憶”之沙苑情緣

在大荔人眼中,沙苑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既是歷史的又是自然的,既是生態的又是地質的,沙苑也正因她的複雜而五彩斑斕。

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沙苑,位於大荔縣渭、洛河之間。兩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東至原朝邑縣的南陽洪,西至臨渭區的孝義鎮。《水經注》裡有一段話:“洛水東經沙阜北,其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同州府志》裡也說:“沙苑在縣南洛渭之間,亦名沙海,沙澤其中盆起者曰沙阜。東跨朝邑,西至渭南,南連華州。廣八十里,袤三之二(東西曰廣,南北曰袤)。大荔沙苑與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陝北沙漠不同,有許多開發利用的有利條件。這裡地下水資源豐富,打井10米以內可見水,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達213天,適合農林牧業開發。傳統的特產是“108”,“1”是黃花菜(金針菜),“0”是紅棗,“8”是花生。沙苑花生成為大荔的名牌產品,遠近馳名。

沙苑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周秦漢時期灌草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歷朝的牧馬場所。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來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薈萃、神秘神奇,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是我國內陸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帶。夏日裡,美麗的沙苑呈現出“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迷人景象。

而今,大荔緊鑼密鼓,依託沙苑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力爭用五年時間,逐步建成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沙漠生態休閒度假景點,美麗的沙苑將成為四面八方遊客觀光遊玩的好去處。

有一種情懷叫“大荔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