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这里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皓壤,北靠镰山,处于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大荔,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黄河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

大荔古称同州,早在20万年前,“大荔智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汇流之地,是渭南市面积第一大县。大荔县的地貌分为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类型。境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

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天下第一仓” 朝代更迭 义仓不朽

义仓是旧时各地汉族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隋唐已有,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朝邑镇南寨子村。1882年(清光绪八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历时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丰图义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远眺丰图义仓,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区,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连八百里秦川,北与岱祠岑楼(宋)、金龙高塔(唐)遥相呼应,南临五岳之一华山。所处地势高峻险要、通风干燥,四周风景美丽如画,是集储存粮食、军事要塞、观光圣地为一体的绝佳境地。

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

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丰图义仓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防雨防潮是粮仓设计构筑的关键环节。丰图义仓经百年沧桑,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直接关系。丰图义仓作为中国古代仓廒的样板工程,也是中国仅有的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58年,国家兴建三门峡水电站,实施移民工程,丰图义仓所在的朝邑老县城合并到现陕西大荔县,朝邑成为大荔的一个古镇,丰图义仓改为朝邑镇粮站,成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朝代更替,多少风云人物化作云烟,丰图义仓依然不朽。

 同洲湖关中东部的“江南水乡”

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同州湖是上天赐予大荔人民的一块风水宝地,一湖碧水、一道飞桥、一抹晴空、一道红门、一架天伦、一水亭阁。同州湖呈现了一幅洛水蜿蜒、景园城相融宛若江南的美丽画卷。步入造型独特的中国红景区大门,千亩同州湖碧波荡漾,南北大堤国槐矗立,被汉白玉装饰一新的同州桥如长虹卧波。举目远眺,彩虹康宁福寿桥与南北码头遙相呼应,丰庆广场与亲水平台铺满阳光,雕塑与音乐喷泉演绎神奇,荷花池、橡皮坝、同心台、生态卫生间、太极广场、自行车站、生态停车场、十七孔栈桥及卧云亭、日月湖、爱情湖、湖心亭等大小景点达百余处。

傍晚的夕阳暖暖地洒在脸上,微风徐徐,鱼鸟成群,蜻蜓划过湖面泛起涟漪点点,湖边景色迷人,绿茵茵的草坪绿如地毯,湖岸垂柳随风摇曳。夜幕降临后,映入你眼帘的是各色霓虹灯交相辉映,音乐喷泉随着欢快的节奏此起彼伏,随处可见散步、锻炼、观景、嬉闹的游人,梦一般的画面只有你来过这里才能领略他真实的美!

“城河相依、人水相宜”的美景在关中东部演绎渭北江南画面,美丽的同州湖与日新月异的大荔城区和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园在这片上苍赐予的灵土上相映成辉,水润同州、天人合一、产城一体的新风景区巍然升起。同州湖景区公园的修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填补了大荔县历史上无公园的空白,有效改善洛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成为集文化、民俗、休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新景区。为全县的老百姓提供了精神娱乐舞台,为提升大荔经济驶入快车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岱祠岑楼 雕梁画栋犹在

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古有诗云:“岱祠灵活芮城胎,宋代岱楼势壮哉”、“华原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紫霄”

岱祠楼又叫东岳行祠、岱祠行宫,东岳庙,位于大荔县朝邑镇大寨村东。岱祠最初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历史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有过重修,明朝的时候又扩建,增建了一些殿宇。原本的岱祠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西东楼、牌坊、香亭、钟鼓楼、献殿等建筑,宏伟高大,后皆被毁,现仅存岱祠楼保存完好。这座建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的鼓楼位于岱祠的正南方,是庙内较高的建筑之一。其楼叠檐三重,上复盖琉璃筒、板瓦,旁镶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

楼内下层北边是舞台,古时歌舞艺人便是在这里演出。在舞台上演唱,有余音绕梁之感。上层有梯橙楼板,可攀沿而上,北望蜿蜓起伏的铁镰山峦,南视雄伟峻秀的太华三峰,俯瞰黄河绕于左襟,洛渭横行似带。

 “大荔记忆”之沙苑情缘

在大荔人眼中,沙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是历史的又是自然的,既是生态的又是地质的,沙苑也正因她的复杂而五彩斑斓。

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沙苑,位于大荔县渭、洛河之间。两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东至原朝邑县的南阳洪,西至临渭区的孝义镇。《水经注》里有一段话:“洛水东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同州府志》里也说:“沙苑在县南洛渭之间,亦名沙海,沙泽其中盆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袤三之二(东西曰广,南北曰袤)。大荔沙苑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北沙漠不同,有许多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打井10米以内可见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达213天,适合农林牧业开发。传统的特产是“108”,“1”是黄花菜(金针菜),“0”是红枣,“8”是花生。沙苑花生成为大荔的名牌产品,远近驰名。

沙苑地处渭洛河夹槽地带,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周秦汉时期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朝的牧马场所。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荟萃、神秘神奇,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我国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带。夏日里,美丽的沙苑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迷人景象。

而今,大荔紧锣密鼓,依托沙苑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力争用五年时间,逐步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沙漠生态休闲度假景点,美丽的沙苑将成为四面八方游客观光游玩的好去处。

有一种情怀叫“大荔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