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進入國家監管時代

日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在京組織召開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宣貫會”,就管理辦法、溯源規定及綜合利用企業要求等重點政策內容做了全面、詳實的說明。

今年上半年,我國相繼發佈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暫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和《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溯源管理規定》),並於8月1日起正式實施。7月31日,新能源汽車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正式開通,這標誌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也標誌著我國對新能源汽車運行的監測管理,特別是動力電池的監測與管理正式進入了國家監管程序。

據瞭解,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已經超過210萬輛,動力蓄電池的配套量也在逐年攀升。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以及使用年限的增加,動力蓄電池將迎來“報廢潮”,預計2020年動力蓄電池累計退役量將超過20萬噸。大量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也就成了關乎我國環境、資源和安全的關鍵課題。

“《管理辦法》強調落實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度及生命週期管理理念,明確汽車生產、電池生產、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及綜合利用等企業相關主體的責任與要求。《溯源管理規定》則細化了動力蓄電池全生命週期各階段主體溯源信息採集和上傳要求,構建了溯源管理體系。”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洧在宣貫會上介紹。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巡視員李力補充表示,《溯源管理規定》特別強調了要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加強對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同時,這個管理辦法也對蓄電池的設計生產、回收責任、綜合利用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目前,產業鏈的上下游相關企業也在積極部署,按照管理要求,加快構建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並落實溯源管理要求。這些都是為了要做到動力電池的“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責任可糾”。

為了更好地配合動力蓄電池的溯源管理,7月31日,新能源汽車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正式開通,這標誌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也標誌著我國對新能源汽車運行的監測管理,特別是動力電池的監測與管理正式進入了國家監管程序。從平臺的上線運行到政策的正式實施,可以說是從技術上、手段上以及管理程序上規範和完善動力電池的使用、維護、保養以及退役的跟蹤與追溯工作。

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表示:“今後,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將對新能源汽車上運行的每一隻電池進行實時動態的跟蹤監管與記錄,並且產生大量的相關電池的數據。”

李力認為,目前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仍然面臨四大問題。

首先是回收體系的建立。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全國報廢汽車拆解企業有700多家,分佈在不同的省市和地區,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也遍佈全國各地。但是,動力電池不宜長距離的運輸,因此區域性的體系建立非常重要。

其次是電池回收利用技術的創新。目前,我國電池在規格、類型和品種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要加快實現在動力蓄電池快速檢測、分選重組、殘值評估、梯次利用、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等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上的突破。此外,還需要完善相關標準的立項和研製工作。

第三,各相關主體責任落實以及社會宣傳等問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涉及產業鏈多個行業,如何保證各主體規範及時、準確上傳動力電池溯源的相關信息十分重要。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私家車,如何鼓勵和引導車主把廢舊電池放到正規的拆解企業就顯得十分關鍵。

第四,要抓好“管理平臺”的運行工作,做好溯源信息系統的數據統計和分析,為回收利用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李洧表示,下一步,中汽中心將繼續按照工信部的工作要求,將工作重心轉向保障管理辦法、溯源管理規定的貫徹落實,加強對溯源信息比對核查制度,梯次利用電池產品認定及規範管理辦法等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積極配合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示範等工作的展開,並加速推進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的研究;繼續推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工作,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汽車商報賈緯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