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國評論」田家炳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留下一片晴空

「蓬國評論」田家炳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留下一片晴空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了《田家炳先生訃告》,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博士於當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田家炳這一生的頭銜包括:大慈善家、大企業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董事會主席。田家炳被大家最為熟知的便是他在慈善領域所做的巨大努力,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都受過他的捐贈,把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他一人。(7月10日生命時報)

大慈善家田家炳走了。他要去的地方很遠,到那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上去。但他又從不走遠,將繼續活在人們的心中,點燃人們的心靈之燈。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照亮一片天空。

首先,照亮了慈善的天空。

當前,拜金主義的錯誤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有些人掉進了錢眼裡,視金錢為萬物,視道德為糞土。一切向錢看,只能導致自私、冷漠籠罩人心。作為大企業家、大富豪,田家炳最有“條件”掉進錢眼裡,但他沒有這樣做。幾十年來,他在大陸、香港、臺灣和澳門捐資興建了1000多個項目,捐資數目高達10多億元,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財產。

2001年香港“金融風暴”後,他為了多捐助內地建學校,甚至寧願把自己原本居住了37年的“花園式豪宅”賣掉,與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他說:“子女們不同意我賣別墅,但他們都成家立業了,我和太太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呢?而且,別墅賣的錢可以捐助20間學校,我也盡了綿薄之力了,很開心!”為了慈善把別墅賣了,自己去租房,這是一種大胸懷,大境界。

按照當時香港的房價,那套別墅的價錢可能超過1.2億港幣,但是為了儘快換成現金,用於捐助教育,田家炳把價格降到了5300萬元。買方為田家炳的精神所感動,就加300萬,給了5600萬元。

田家炳用金子般的真心去做慈善,贏得無數人的敬佩,也影響著很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當然,正如田家炳指出的,“‘慈善’其實與身份、地位和財產無關,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當好人,處處都可以做好事。”人們向田家炳學習,不等於非得捐多少錢,而是用慈善、憐憫的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為這個世界增添光和熱。

其次,照亮了教育的天空。

在慈善捐助中,田家炳特別鍾情教育事業。田家炳小時候家庭困難,沒讀多少書,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後來,他遊歷各國,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他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所以,他認為必須辦好教育。而要教育辦好,首先是基礎教育要辦好。他特別希望山區的窮孩子,可以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田家炳在國內相對貧困的地區捐助了大量的學校,讓孩子們得以在較好的條件中接受教育,為他們日後改變命運打下了基礎。

田家炳為教育付出一生的精神,更是感動人們以各自的方式為教育事業作貢獻。田家炳每建一所學校,都儘量親自去給學生“打氣”。他說,去到也只是講故事而已,給小朋友說些“腳踏實地”的故事,因為,捐贈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關鍵是“育品德”。他有時會對老師說,“我捐錢蓋了樓,不用你們感謝我,你們能把我捐資的學校辦好,我還要感謝你們”。他最怕的不是錢捐得多,而是學校辦不好。田家炳深知教育不是靠蓋大樓就能辦好的,也不是憑他一己之力就能大功告成的,教育需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需要依靠廣大教師提高教育的質量。

正是田家炳為教育慷慨解囊,而又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展現了一個慈善家、教育家博大而謙遜的胸懷。這種胸懷點亮了廣大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心燈,感召他們傳遞教育的火種,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強盛貢獻力量。

再次,照亮了人生的天空。

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如何活著才真正幸福?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田家炳的一生,無疑提供了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選項。

田家炳的一生,是把精神財富看得比物質財富更重的一生。他說:“什麼是富?擁有什麼才叫滿足?身家1億和10億在生活享受上沒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把錢用出意義來。我的生活過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這才讓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作為一個億萬富豪,田家炳生活得十分節儉。為了把錢都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嗇”的美名:一雙鞋穿了10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錶,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裡;無論出差去哪裡,無論下榻如何高級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帶的肥皂……

田家炳認為錢“夠用”就好,所以,沒有購置專車,每天坐地鐵上班,房租成為了他日常最大的支出。他把節省下來的每一筆“小錢”都用在對的地方,比如為孩子、為國家、為民族。

正是因為田家炳把慈善看得比金錢重要,把幫助別人當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對生活的“吝嗇”,正是他精神富裕和高貴的體現。

不過,由於田家炳捐資的學校大多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因此也遭到一些質疑,有人認為他“名超過實”。對此,田家炳表示“不計較他們的說法”。他說,讓學校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想讓受助學校之間建立起更好的關係,比如田家炳獎學金、校長論壇之類的活動;另一方面他通常捐贈數目比較大,基金會章程上規定500萬或者300萬之類的,如果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學校會找上門,要求捐贈30萬或者50萬,太少的錢做不了大事,基金會也應付不來。

雖然聽到不好的議論,但田家炳沒有感到心灰意冷。他說:“做人但求無愧於己,對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這樣,生活平淡,求實是自己的宗旨,自己良心過得去就可以了。”

其實,田家炳不僅沒有逐“名”,反而把名看得很淡。記者向田家炳提問“您在全國各地捐了那麼多學校,但在媒體上卻找不到一篇關於您的專訪,為什麼會如此低調?”田家炳回答說:“我只是做我自己該做的事,用不著大張旗鼓吧。我在內地捐資助學,有友人曾要推薦我為全國政協委員,被我婉謝了。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只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我一向喜歡做實在的事情,名聲太響了,就會華而不實,覺得是個負擔;實而不華我更容易負擔些,所以我不重視怎樣去宣揚自己。”

當然,雖然田家炳不宣傳、標榜自己,但還是獲得了很多榮譽,那是社會對他表達敬意的方式。田家炳一生獲得無數個頭銜和稱號,哪一個是最讓他開心和看重的呢?田家炳回答說:“應該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據說這是中國第5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總之,田家炳的一生,是慈善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我以為,田家炳是一顆耀眼的恆星,而不是流星,也不只是小行星。雖然田家炳走了,但他仍將活在人們心中,照亮人們的心靈。(文/李蓬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