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说一说诸子百家的“鬼怪”观

中元节,说一说诸子百家的“鬼怪”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有的地方叫施孤、七月半。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祭祖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死去的父母,如同父母生时一样,这是孝顺。自古以来,鬼是部落中人的先祖,神是日月山川的精灵。人们往往认为,祭祀鬼神之后,会对国家、社会、个体进行庇佑,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中。那在中元节,我们来谈谈诸子百家的鬼神观。

1

儒家:事鬼敬神而远之

春秋时期,人们认为祭祀鬼神能够得到鬼神的庇护,因此,造成了过度祭祀的现象,孔子的鬼神观则采取了对鬼神“存而不论”的立场,宣扬周代的思想,祭祀时重礼节而轻物质,“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

《礼记·表记》里记载,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解读:夏代的治国原则是崇尚君主的政教,侍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待人忠厚,重俸禄而轻威严,重奖赏而轻刑罚,亲切而不尊严。这给人们造成的弊端就是愚蠢无知,骄傲粗野,笨拙不知道文饰。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2

道家: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始终认为,如果能够以“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就不起作用了。《道德经》中提出,道是先天地生、高于一切的,鬼神自然也要服从“道”的支配。《周易》一书也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包括鬼神在内。但是,《周易》并不寄希望在鬼神,更不会提倡靠信仰鬼神而消灾解祸。鬼神最多只能算是“道”的一部分。因此,出现“易不言鬼”的说法。

《易传》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解读:我们人的生命始于父母阴阳交合之际,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气而成身形,即「精气为物」之义,此称为生。吾人生命终于身体衰老,阴阳分离,由此魂失其所,此称为死。魂既失所,再为游魂,再遇阴阳交合,而感气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为变」之义。游魂为变是死生之际的一大转变,但这转变后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旧为人,居心在鬼神,则为鬼神。

由此可见,《周易》里面朴素的鬼神思想,以及远远地超越了当时的“鬼神崇拜”和“敬而远之”。

3

墨家:尊天事鬼

墨子提倡敬天明鬼,其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借助于敬事天地鬼神来聚合民心。他专门用在《墨子》一书中用《明鬼》这一章节来论述自己的鬼神观。

《墨子·明鬼》中提出,“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且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

解读:如果鬼神不在,只不过是浪费一点资财而已,而如果鬼神存在,那么祭祀鬼神就可以达到聚众联欢,使乡里人团结亲密的效果。

墨家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因而崇拜天地鬼神。因为有上天,就会有鬼神,鬼神遵从上天的安排,惩治那些不听从天命的人。所以有句俗话叫‘替天行道’,讲的就是当法治不能约束强权者的时候,只能诉诸于暴力的方式,去寻求天地自然的‘道义’。实际上就是‘以暴制暴’,是老百姓忍无可忍的无奈之举。

4

法家:恃鬼神者 慢于法

韩非子主张自然观和无神论,完全否定和直接批判鬼神和有意志的“天”,认为两者都与“法、术、势”相悖。

《韩非子·饰邪》提出:“龟筴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解读:卜筮鬼神不足以推断战争胜负,星体的方位变化不足以决定战争结果。既然如此,却还要依仗它们,没有什么比这更愚蠢的了。

《韩非子·亡徵》“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解读:办事挑选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好祭神祀祖的,可能灭亡。

总之,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认为,信奉鬼神,便会怠慢法,最后会导致国家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