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牛场“1135”工作法打造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直以来,福泉牛场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并与小城镇建设融合推进。据统计,截至目前,牛场五新社区已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84亿元,搬迁群众1252户5068人。工作中,牛场镇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工作目标,探索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1135”工作法(即:做好1个规划,描绘美好生活;建强1个堡垒,引领互联共建;围绕3个重点,保障安居乐业;建好5个阵地,创建幸福社区),通过科学规划、党群互联共建、做实“三就”、加强多样化服务保障等,打造了福泉牛场镇“五新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党建工作品牌,为搬迁群众“打造新环境、引领新生活、变身新市民、推动新发展、奋进新时代”提供了坚强基础保证。

做好一个规划,描绘美好生活。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干部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需要一个宜居、宜业之地,福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宜居、宜业”做文章,交通便利,便民、利民、惠民就成了硬性指标。一是科学规划选址。五新社区建设之前,就广泛听取广大群众意见建议,致力建设一个和谐、美丽、幸福的新家园。五新社区位于牛场镇东外环中段,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瓮马高速匝道口与牛场火车站近在咫尺,308省道和205省道穿境而过,距镇行政中心仅300米,紧靠福泉经济开发区双龙工业园和水源、马龙井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区域经济发展后劲足、前景好,是牛场未来5年重点打造的商贸中心区。二是合理布局建筑。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五新社区建设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社区建筑密度27.1%,容积率2.17,绿地率29.43%。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周边各类学校、休闲广场一应俱全,小区内部还配套设置了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健身广场、地下停车场、公厕、社区路灯等,总占地5300多平方米,为社区群众便捷生活提供了保障,其中停车位就有1007个,为群众后续发展后,可能出现的停车难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

建强一个堡垒,引领互联共建。群众搬到新的环境,无论是心理、情感还是习惯等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遇到困难怎么办,找谁倾诉,找谁解决问题,为更好引导群众过渡到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福泉市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各类组织,推进党群共建、共治、共融,为搬迁群众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保证。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五新社区规划安置体量大,为更加精细化管理优化服务群众,单独成立了新的社区。社区共有党员120名,按照超过100党员应设置党委的要求,成立了五新社区党委,采取下派公职化干部方式配强党组织书记,发挥好引领作用,并通过优化设置,下设3个党支部(新民、同心、志远)和6个功能党小组(管理服务型、创新创业型、种植养殖型、劳务输出型、文化发展型、道德模范型),形成“社区党委—连片党支部—功能党小组”为一体的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党员设岗定职,率先垂范,切实做到“哪里有易地搬迁,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真情服务;哪里有扶贫任务,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截至目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400余个,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二是党群互联共建。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妇建、带团建”,整合多方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党群互联共建,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成立社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引导建成志愿队、文艺队、太极队、舞蹈队、山歌队等,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心理疏导、职工维权、文艺汇演等,寓教于治,寓教于乐,带领群众移风易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三是引领居民自治。建立社区公约,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诚信市民”“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引领群众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社区群众罗泽英,作为妇女代表以身作则,刚搬来时楼道没人管理,她就每天从六楼打扫到一楼,渐渐地,群众们自觉从六楼打扫到五楼,五楼打扫到四楼……,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自觉。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以社区干部、楼道长、社区党员为主体的网格员队伍,通过分片包保、设岗定职,精准化服务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开通社区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企业招工、教育培训、惠民政策、社区志愿服务等,为服务群众、鼓励群众参与自治等提供了便捷窗口。

围绕三个重点,保障安居乐业。群众能否稳得住,有良好的社区环境远远不够,五新社区根据不同群众的诉求,抓住群众最关心的三个重点(即:就业、就学、就医),以真心换民心,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抓就业助民富。精准建好台账。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的劳动力开展拉网式排查,逐一摸清其性别、年龄、学历、就业情况、劳动技能、培训意愿等就业相关信息,建立搬迁群众就业台账、岗位需求台账和培训意愿台账。精准开展就业培训。根据搬迁群众培训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精准开展岗位推荐。主动对接人社、农工、工信、工商联等单位和产业园区,及时收集企业用工需求,结合搬迁群众岗位需求,通过宣传栏、招聘会、入户调查、电话、微信等方式精准推荐就业岗位。精准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所有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免收场租的方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精准服务扶持创业。通过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咨询,开展创业指导,给与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特惠贷”等方式强化创业服务,扶持搬迁群众创业,带动就业。目前,五新社区户均就业达到1.8人,一户一人就业率100%。二是抓就学解民忧。新建牛场镇幼儿园、第二幼儿园,扩建堡子小学,改建牛场小学、友谊小学、福泉四中,满足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开展教师签约活动,建立随迁学生档案袋,组织优秀教师对随迁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确保学生学业进步。同时,在社区创办四点半学校,组建教师志愿服务队,解决搬迁群众下午4:30-6:00因上班无法照料孩子的难题。三是抓就医赢民心。设立社区卫生室,开通“一站式”结算服务,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便民惠民政策,搬迁对象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全部签约家庭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全面落实“医疗四重保障”(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防止搬迁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建好五个阵地,创建幸福社区。移民群众从农村搬进社区,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如何丰富社区内涵,促进社区群众交流,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提升社区“软实力”是关键。一是建好教育培训阵地。通过建立社区新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以“五引导五教育”(引导良好的生产、生活、饮食、风俗、家庭教育习惯;加强法治、德治、文明、感恩、激励教育)为抓手,定期开展家政、烹饪、礼仪、双创、普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培训,为社区群众素质和技能提升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社区群众和谐共融。二是建好文化活动阵地。设立文化书屋,棋牌书画室、儿童乐园等,为社区群众闲暇之余提供了去处,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棋类比赛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邻里沟通交流。三是建好睦邻和谐阵地。设立幸福驿站、亲情交流室、邻里调解室等,坚持“远亲不如近邻”理念,引导群众邻里守望,及时调解社区家庭、邻里纠纷,共建和谐小区。四是建好政治生活阵地。建设党员活动中心,推进党建服务项目化,制定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等,不断加强社区党员的党性修养,强化为民服务意识。五是建好社区服务阵地。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开设党员服务、政策宣传、民政双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远程申办等窗口,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与限时办理制,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以高效服务为凝聚社区民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审:李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