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轻松筹等救命的平台,为什么会成为部分人捞钱的平台?

从几年前的罗尔事件,到近期的刘凌峰事件,互联网众筹不知什么时候从救命的平台变成了部分人捞钱的平台。

水滴筹、轻松筹等救命的平台,为什么会成为部分人捞钱的平台?

这一切的变化不禁让人想起曾经相似的街头乞丐,和众筹相似的都是在利用人的同情心。

以前大家上街看到乞丐会毫不犹豫的给上几块钱,可是现在直接无视掉,因为打心里大家建立了一种认知:这种人都是骗人的。

是我们不再有同情心了吗?

不,我们依旧富有同情心,可是我们的同情心被社会的现实给浇灭了热情。

乞丐的两面人生,白天是一个可怜的乞丐,晚上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的人。

发起众筹的人或许是一个拥有十几套一二线城市房产的人。

而可笑的是,我们每天挤着地铁的人却富有同情心的去拯救那些开着豪车的人。

乱象丛生之下,我们只能收起我们的同情心,而真正有需求的却得不到救治,反而根本不缺钱的主通过众筹薅羊毛。

众筹平台审核够严谨吗?

众筹毫无疑问是一件好事情,而作为众筹平台更是为了挽救多少生命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在这一点上,众筹平台绝对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平台。

但是一个平台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监管的力量,平台的监管,政策法规的监管。

可是,作为新兴事物,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逐渐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那么在这个空窗期,如何进行监管呢?我想这离不开平台的力量。

平心而论,平台的监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证实一件事情的真伪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而平台也的确心有余力而不足。

所以,依旧需要很多环节的打通,通过多方配合,去证实事件的真伪。

这一切离不开,平台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让好心真的能用到需要的地方。

明明只需要筹集几千元,可是发起的众筹额度却远超实际花费,资金监管如何落地?


一场病,花费经过报销之后,自己实际需要支付的或许只有几千元了,可是发起的众筹额度甚至有几十万,最终轻松获得几十万的收入。

很荒谬,一场病不仅没花钱,还赚了很多,很多。

那么资金监管为什么如此的松弛?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众筹,一旦筹集成功后,筹款会直接打到个人账户。

那么以上的情况就屡见不鲜了。

如果资金由平台监管,而筹集者凭医院消费单找平台报销岂不是最简单有效的监管方式吗?

而这一切或许也是受制于监管的难度吧。

不要试图通过别人的同情心而谋取利益,那是不道德的,因为那样最终有真正需求的人也将被彻底隔绝在外,当同情心不再热情的时候,众筹形同虚设。


或许目前监管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永远不要侥幸,因为舆论的监管最终会把那些试图骗取同情心的人推向风口浪尖,而接踵而来的必是众人的唾弃和人设的崩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