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梁家河》是2018年5月2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编撰的纪实文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梁家河的大学问。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

诵读梁家河、感悟梁家河,就是学习和领悟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近期,

沣西新城开展诵读《梁家河》活动。

一段段的语音记录下新城上下,

一心向前的拼搏干劲和一心为民的初心。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

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

党委组织部辛葭露诵读的,

《团结观》节选吧。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团结观

梁玉明再见到习近平是五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习近平回来的时候,脸上沾着煤土,黑黢黢的。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习近平表明了心迹。

“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习近平斩断了归途。

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实际上,习近平被从北京送到太行山区,他是听了姨父魏震五(又名魏健)和姨母齐云的劝说后才回到梁家河的。魏震五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他给习近平讲述了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他们那些热血青年怎么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怎么到太行山坚持战斗。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写道;“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

听了姨父姨母的话,习近平对自己在梁家河的的生活做了反思;“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习近平说的“团结”缘于父亲习仲勋的教诲。习仲勋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曾长期从事群众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习仲勋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是在沿途张贴的布告里看到习仲勋名字的。

陕北后来成了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找到了抗日救国的策略,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以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党委组织部 辛葭露

辛葭露,女,中共党员,来自党委组织部,喜欢读书,运动。一直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放的很高。

END

推荐

阅读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2018海绵城市国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沣西新城举行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鹊桥相会,缘在西咸”9对西咸新人七夕节浪漫领证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沣西新城举办政银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团结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