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纪实文学《梁家河》自公开发行以来深受党员干部群众喜爱,为进一步在全市青年中掀起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梁家河”这个小山村汲取“大学问”。

今天,团团为您带来诵读《梁家河》第九篇——《山顶洞人》。

第九篇:《山顶洞人》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孙楠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梁家河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从沟口往里走,沟道时宽时窄,沟岔纵横,梁家河村就在这条狭长沟道的后部。

从文安驿到梁家河村有15里路,窄窄的小路上积着浮土,人走过,尘土飞扬,直冲人的鼻子。习近平后来回忆说,比现在的PM2.5难受多了,那叫PM250。

在梁家河,知青们吃到的第一顿饭叫“抿节”。

“抿节”是一种陕北传统的饭食,主要以豇豆粉或豌豆粉做原料,也可以掺入一些小麦粉或玉米粉,加水和好面团后,把擦子架在沸水锅上,将面团从擦子的孔中搓下,形成两头尖的细碎短条,故称“抿节”。在那个年头,这种饭算是“奢侈品”了。平时,村民们吃得最多的是将谷子皮、玉米皮掺在玉米粉中做成的窝窝头,当地人叫“团子”。

梁家河有60多户、200多口人,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村民们散居在小河两边依山而建的窑洞里。窑洞外满目都是峭立的黄土山。天慢慢黑下来,站在沟边看村子,窑洞里油灯的光亮星星点点透出窗棂,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

“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习近平当时说。

15名知青分成了两组,9人去了一队,6人分到了二队。习近平、戴明、雷平生、王燕生、杨京生等分到了二队,清一色的男生。 他们暂住在大队团支部书记张青远家的一孔窑洞里。

窑洞里有炕,炕的一边连着灶台,炕下留有烟道与窑洞顶部的烟囱连接,烧火做饭的时候炕也就烧热了。这是陕北人的生存智慧。习近平他们六人就挤在一 个炕上。

插队生活开始了......

诵读感言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篇章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习近平主席当年插队时生活环境的艰苦。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近四年的普通工作人员,心境也时有波动,时常会感慨基层工作不易心生怯意,这个篇章却让我的心境也产生了大变化,习近平主席都经历过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曲折之后明白了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性,这样的经历和变化都让我重新深刻认知到“从群众来到群众去”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