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臨江:弱勢港股在等A股穩定

家臨江:弱勢港股在等A股穩定

每年的財報公佈期都是市場的焦點,而且這個時間段,往往是香港上市公司“股價飛出鳳凰”或者投資者“踩中地雷”最多的時候。

中資企業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市場的香餑餑,而香港本地大部分的公司股價雖低,但內地投資者關注度也稀少。

其實對投資者來說,最需要了解的是,這家企業到底是幹嘛的。尤其是一些金融類的香港本地企業,市值在百億以下的中小型企業,在香港或者內地做投資、搞金融,十個有九家企業都讓內地投資者雲裡霧裡,於是幾乎都沒有關注的必要。

姑且大家先別說企業經營、公司業績等等,先搞明白你的商業模式到底是幹嘛的,也就是你是怎麼賺錢的,這點對投資者太重要了。據筆者瞭解,香港本地的上市公司很多業績會,內地媒體甚至連派記者參與的興趣都沒有,更別說要讓內地投資者去買股票了。

再有一點就是企業的股權結構,交叉持股方式,大股東家族持股的變化,是否有侵佔上市公司資產的經歷,企業負債的情況,以及企業是否有想在二級市場上繼續圈錢的衝動,等等要命的理由,在機構的研報裡面很少提及這些關鍵問題。在大熊市的背景下,促使投資者對現階段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不太感冒。

中報高峰期,大家關注內地中資企業業績的同時,更關注股價調整變化。

8月22日下午,小米發佈上市後首份財報,Q2總營收452.36億元,同比增長68.3%。調整後淨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長25.1%。上半年小米收入796.48億元,同比增長75.4%;經調整利潤38.16億元,同比增長62.2%。

被上市前IPO的財報算計的股民,大部分是“瞎子摸象”一般的計算該公司的估值,或許直到這次中報業績出來,大部分投資者才恍然大悟,在上半年手機行業出貨量普遍下降的情況下,小米的業績也算是港股的“超預期”了。

而恆大系的地產(03333)、健康(00708)先後公佈業績,其強大的增長率,讓市場突然驚醒,如果恆生指數大盤繼續下挫,恆大地產現階段的市盈率,和派息率已經足夠誘惑場外資金再次蠢蠢欲動。

恆大地產的情況咱姑且不說,單單恆大健康現在的情況,筆者接觸的部分老闆們都一致看好這個造車項目,偏偏散戶一個個在瞎操心別人的股價。要知道,去年來,很多地產企業都開始部分轉型新能源汽車領域。在內地,不單有恆大、萬通地產、華夏幸福、碧桂園、冠城大通、大名城等房企都已涉足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甚至還包括砍掉萬科的寶能集團,也開始涉及“造車運動”。

從產業的角度去看股票,或許更能發現一些股價的真諦。據統計,今年(2018年)以來,房企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規模已超過100億元。

再比如,騰訊控股(00700)次季純利按年倒退2%,為近13年首見,其實前期市場已經預料到了,由於騰訊控股的閱文集團(00772)先於企鵝發佈業績報告,所以我們仍能從閱文的部分數據指標可以揣測騰訊的趨勢。

在利淡消息盡反映下,加上市場憧憬內地下月重啟遊戲審批,騰訊股價由319元水平開始回升。

事實上,績後騰訊雖遭多間大行下調目標價,但仍遠高於現價,且評級仍為正面,反映市場對其前景仍有一定憧憬。

評級機構標普報告指,雖然騰訊第2季的業績略低於預期,但仍不會因此而影響到該行對騰訊“A+/穩定”的評級和展望,認為內地凍結網路遊戲的審批只屬暫時性。

近日騰訊股價跌至320元水平已現明顯支持,反映有外資或香港本地資金正默默吸納股份。

另一方面,內地南下資金沽騰訊的力度未減,昨日再有6.3億元的港股通淨流出,累計本月以來南下資金已撤走逾128億港元。很多香港媒體其實根本不太清楚,今年來,部分南下資金賣出騰訊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內地A股不景氣,

部分內地基金揮淚斬港股,抽資救A。

在筆者看來,香港市場這輪暴跌,其實與外因關係並不大。市場或許須等到內地A股企穩後,才能恢復2017年的部分元氣。

據智通財經APP獲悉,最近些日子貿易摩擦背景下,海外投資者仍在增持中國資產,尤其是A股。華盛頓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債市和股市吸引了約1,150億美元外國資本,顯著高於上年同期的330億美元。

今年海外投資者幾乎一直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淨買入滬深兩市股票(A股),僅七週除外。週一和週二這一淨買入額為12.4億美元。此外,外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債券規模創出一系列紀錄新高。

看到這數據,筆者感覺,真是指數越低,越吸引啊。大A頗有當年(港股通開通後至2017前),內地基金有條不紊佈局香港市場異曲同工之處。

說起來,2017年的港股走出超級大牛,真實的原因還是大資金前幾年佈局的結果。未來的A股是不是更值得憧憬呢?

免責申明:文章只提供股友討論,不得構成投資建議,筆者不持有上述任何港股。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