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州與河南、豫州之關係

近來網媒上有關中原與河南隸屬關係的爭議引人關注,筆者作為《解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白建國主編)的策劃和編輯之一,參與了該書的編務和兩次專題研討會,並對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採訪,以下是相關問題的綜述。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著述的《解讀“文化河南”》一文,被收錄在《解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第二章。

中原、中州與河南、豫州之關係

王立群圖

王立群在文章中指出,河南地處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區域,為《禹貢》九州之豫州。堯舜時代天下洪水氾濫,舜命鯀治理洪水。鯀用堵塞的辦法,難以湊效。後改任禹,大禹以疏導之法,引洪水歸於東海,成效顯著。通過治水,大禹感知到了山川限隔的自然存在,遂按山川自然限隔形成的地理單元,將天下地域分為九大塊,名為九州。《尚書·禹貢》所載九州為:河內曰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豫州為九州之一。豫州的地理範圍南至漢水,北到黃河,用今天的話說指漢江中下游與黃河中游之間的地域。豫州位於九州之中央,故又稱“中州”。其區域相當於今河南之黃河以南部分、湖北省的北部、山東省西南隅、及安徽省西北角。其中河南省之黃河以南部分為主體,因此又謂“河南曰豫州”。

河南位居九州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曾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多個朝代、200多位皇帝在這裡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個,而且河南古都之早、之多為我國其他省市所不能比肩。歷史上的都城往往都是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縮影,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貌。

河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幾十個朝代和政權的興替,產生了內涵豐富的古都文化。古都洛陽地,花重錦官城,一度流淌著世界仰慕的盛唐氣韻;大宋汴梁城,清明上河風,曾經上演過繁盛的東京夢華。

王立群指出,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大事在河南這塊土地上上演。從人文始祖黃帝開始,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在一個時期內一直走在中華民族的前列,華夏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區。

中原為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自有朝代建立以來,絕大多數王朝興起於中原,建都於中原,紮根於中原,活躍於中原,直至12世紀上半葉北宋末年,這個中心才南移。如果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那麼可以肯定,4000多年的文明都繁衍生息在河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王國維曾以安陽出土的甲骨文的文字記載,證明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商朝先公先王世系的正確,從而推測司馬遷對夏朝世系記載的準確,這一推測,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成得到進一步確認。如果從夏王朝建立開始算起至清朝覆亡,中華民族走過了4000餘年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河南處於中心地域長達3000餘年。所以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說法,絲毫也不過分。

王立群寫道,河南這塊區域生產了璀璨的歷史文化,歷史名人輩出。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中,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中,河南居兩成。

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文字學家、教育家等,也有社會賢達和社會名士。如伊尹、周公、老子、蘇秦、李斯、呂不韋、賈誼、桑弘羊、蔡倫、許慎、張衡、蔡邕、孔融、王粲、曹植、阮籍、嵇康、左思、玄奘、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李賀、邵雍、程頤、程顥等等,數不勝數。正是這一代又一代傑出人物,共同締造了絢麗璀璨的中原文化。從文化意義上講,河南永遠是一塊我們無法忽視的地域。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星光在其題為《中原歷史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的文章中寫道:從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在河南的發現到新石器時代裴李崗、仰韶、龍山文化的繁榮;從中國早期王朝夏商立國在中原到洛陽成周都城的營建,都充分證明河南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源頭和立國的根基。

中原、中州與河南、豫州之關係

王星光圖

如果屈指略算一下便可發現,若從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國有明確記載的古代及近代的歷史共歷有3981年;而從夏代在中原立國,到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直至1127年東京開封為金人佔領,北宋王朝覆亡,在這長達3197年當中,中原地區幾乎一直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說,在這3981年的中國曆代王朝興衰史和經濟文化發展史中,有3197年的歷史主要是在中原大地上演的。河南在科學技術方面更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

從兩週時期的中華元典,到東漢王朝的國家建構;從隋唐洛陽的繁華到北宋東京的極盛,河南都撐起了中國古代歷史的脊樑。

中原、中州與河南、豫州之關係

厲無畏圖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厲無畏,在為文化創意學者王平編著的《創意光耀中原》一書的序言中指出,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稱作中土、中夏,從夏朝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

光陰荏苒,時過境遷,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蔓延至今。不過,今日中原狹義上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均屬於中原,包括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大片區域。

在我國古代,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指稱中原。至今,一些老派國人仍以中原代指中國,這可追溯至客家人自秦始皇時代至清朝的五次大遷徙,儘管流離漂泊,但又相互融合,在客家文化體系中,一直保留著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延續著華夏民族的血脈,故中原同義中國也是有根有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