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州与河南、豫州之关系

近来网媒上有关中原与河南隶属关系的争议引人关注,笔者作为《解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白建国主编)的策划和编辑之一,参与了该书的编务和两次专题研讨会,并对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以下是相关问题的综述。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著述的《解读“文化河南”》一文,被收录在《解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第二章。

中原、中州与河南、豫州之关系

王立群图

王立群在文章中指出,河南地处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为《禹贡》九州之豫州。尧舜时代天下洪水泛滥,舜命鲧治理洪水。鲧用堵塞的办法,难以凑效。后改任禹,大禹以疏导之法,引洪水归于东海,成效显著。通过治水,大禹感知到了山川限隔的自然存在,遂按山川自然限隔形成的地理单元,将天下地域分为九大块,名为九州。《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为:河内曰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豫州为九州之一。豫州的地理范围南至汉水,北到黄河,用今天的话说指汉江中下游与黄河中游之间的地域。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央,故又称“中州”。其区域相当于今河南之黄河以南部分、湖北省的北部、山东省西南隅、及安徽省西北角。其中河南省之黄河以南部分为主体,因此又谓“河南曰豫州”。

河南位居九州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在这里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个,而且河南古都之早、之多为我国其他省市所不能比肩。历史上的都城往往都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缩影,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河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产生了内涵丰富的古都文化。古都洛阳地,花重锦官城,一度流淌着世界仰慕的盛唐气韵;大宋汴梁城,清明上河风,曾经上演过繁盛的东京梦华。

王立群指出,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大事在河南这块土地上上演。从人文始祖黄帝开始,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一个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民族的前列,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

中原为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有朝代建立以来,绝大多数王朝兴起于中原,建都于中原,扎根于中原,活跃于中原,直至12世纪上半叶北宋末年,这个中心才南移。如果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那么可以肯定,4000多年的文明都繁衍生息在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王国维曾以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的文字记载,证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先公先王世系的正确,从而推测司马迁对夏朝世系记载的准确,这一推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得到进一步确认。如果从夏王朝建立开始算起至清朝覆亡,中华民族走过了40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河南处于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所以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丝毫也不过分。

王立群写道,河南这块区域生产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辈出。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中,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中,河南居两成。

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等,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如伊尹、周公、老子、苏秦、李斯、吕不韦、贾谊、桑弘羊、蔡伦、许慎、张衡、蔡邕、孔融、王粲、曹植、阮籍、嵇康、左思、玄奘、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贺、邵雍、程颐、程颢等等,数不胜数。正是这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共同缔造了绚丽璀璨的中原文化。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永远是一块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在其题为《中原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的文章中写道: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在河南的发现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的繁荣;从中国早期王朝夏商立国在中原到洛阳成周都城的营建,都充分证明河南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源头和立国的根基。

中原、中州与河南、豫州之关系

王星光图

如果屈指略算一下便可发现,若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国有明确记载的古代及近代的历史共历有3981年;而从夏代在中原立国,到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1127年东京开封为金人占领,北宋王朝覆亡,在这长达3197年当中,中原地区几乎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说,在这3981年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和经济文化发展史中,有3197年的历史主要是在中原大地上演的。河南在科学技术方面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从两周时期的中华元典,到东汉王朝的国家建构;从隋唐洛阳的繁华到北宋东京的极盛,河南都撑起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脊梁。

中原、中州与河南、豫州之关系

厉无畏图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厉无畏,在为文化创意学者王平编著的《创意光耀中原》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称作中土、中夏,从夏朝到宋金时期的30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蔓延至今。不过,今日中原狭义上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均属于中原,包括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大片区域。

在我国古代,当与外族对应时,华夏文化地区全指称中原。至今,一些老派国人仍以中原代指中国,这可追溯至客家人自秦始皇时代至清朝的五次大迁徙,尽管流离漂泊,但又相互融合,在客家文化体系中,一直保留着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延续着华夏民族的血脉,故中原同义中国也是有根有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