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解题思路:「脉络汇总」法

「常识判断」解题思路:「脉络汇总」法

全文字数|3.3千

阅读时间|11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常识判断」题型特点

2.「常识判断」题型类别

3.「常识判断」备考思路

4.常识判断解题思路:「脉络汇总」法

「常识判断」的题目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及日常积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常识判断」题型特点

「常识判断」是公考中涉及范围最广、解题速度最快的题型。

该板块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法律金融、生活常识等无所不包,且解题时不需要联系上下文、概括段落、逻辑推理、数值计算等复杂过程,只需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

因此,关于常识判断的复习有2个流传很广的误区:

(1)常识判断考的内容太广泛,考察程度也不深,复习了效果也不好,因此没必要系统性复习——重点复习其他板块,对于常识判断只需要考前突击一下,对知识点留下印象就行。

(2)常识判断考的内容太广泛,考察程度也不深,只要记住考点就能得分,因此必须尽可能死记硬背更多的知识点——只要看1000页的复习资料,刷10000道题,把所有的考点通通都复习到了,就能得高分。

这两种方法都不太恰当。常识判断的确无所不包,也确实看似没有复杂的解题思路,但此类题型注重考查的是考生的知识面,和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下面将详细进行分析。

二、「常识判断」题型类别

「常识判断」共有3类题型:

1.初中综合知识及课外常识(简称「初中综合」)

主要考察初中的语文和副科(理化生史地政)教材知识和生活常识(例如做菜着火了怎么办,草木灰肥料如何使用等),其中历史和地理所占比例相对高一些。此类题有两个特点:

(1)不会考察太难、太偏的知识点

以「唐朝历史」为例,公考可能会考察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但不会考察神龙政变、元和中兴和唐高宗灭高句丽之战,因为后三者「不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点」。

(2)综合性很强、经常需要使用联想、推理等解题技巧

近年来的此类题目往往综合多学科的考点,有时候会出一些绝大部分考生完全不知道的知识点,但通过联想和推理,可以得出该知识点对应的选项,这种趋势值得关注。

2.法律和金融知识(简称「法律金融」)

法律和金融的知识对考生来说都有些陌生,又不是完全不知道。同时两者都偏爱考察专业名词,因此归将其为一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此类题型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像《物权法》和「金融机构可以从事的金融业务」这种略偏的考点都出现在了2018年国考中,对考生的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法律类题目的考点主要分为3类:

(1)《宪法》

(2)三个《诉讼法》(刑事、民事、行政)

(3)其他类,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家庭生活类);《合同法》、《劳动法》(工作类);《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政治类)。近年来像国际法、《物权法》也进入了公考的考察范围。

金融类题目一般每年只考察1-2道,打开手机,搜索「金融与经济专业名词」,历年来所有公考的所有考点都在这个搜索范围中。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经济学的名词非常注重「名正言顺」,一般通过词语就能大致推断具体概念。

3.时事政治、热点新闻类(简称「时政热点」)

主要考察近年来的热门时政新闻,尤其是与党、国家、军队、科技进步、民生政策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国考出现了「2015年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的内容,也就是说关于党政军方面的重要事件,考察时间可能会更加久远一些。

三、「常识判断」备考思路

(1)多看一下初中的教材。现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大家可以下载带有初中知识点的App,重新做一回「中考生」,巩固一下自己的常识。切记,一定要彻底掌握住知识点,不要扫一眼就过去了。

(2)备考的时候,心态一定要好,顺其自然。初中知识综合及课外常识类的复习和其他板块不一样,大部分属于「重回中学时代」的复习。考生可在备考其他板块劳累的时候抱着放松的心态温习一下曾经熟悉的知识,不要追求太偏门的知识点。

(3)法律类知识点的复习一直是考生最头痛的问题,在此建议大家好好读一下宪法的目录、序言、总纲和其他各个法律的目录、总则,以及各个法律的前面几章,领会一下法律的精髓,理解法律的本质,从而「预读」法律的考点,例如复习《行政诉讼法》时,可以通过「行政」的定义了解到该法律的考点包括「民告官」「官应怎样合法应对民告」「行政复议」「行政处罚」等内容。

(4)时政要闻难度不高,而且此类题一般能在20秒钟内确定自己是否会做,即使遇到很难的题,大家一般都会快速选一个正确可能性较高的,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大家可以在平时多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每日坚持浏览时政热点。大家不必非要记得多么清晰,只要有个大致的印象,对于公考就足够了。注意切勿死记硬背,否则很容易劳而无功。尤其要重视近年来国家的重点会议(一般是XX大,XX届XX次会议),仔细阅读会议公告原文,琢磨可能的考点。

四、常识判断解题思路:「脉络汇总」法

「脉络汇总」法:解题时,要边读题边快速收集题干和选项中自己了解的知识点,并结合其他自己已知、和题目有关的记忆,综合分析,解出正确答案。整个解题的过程需要多次运用联想、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就像将一条条分散的脉络汇总一样。

各位小伙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初中综合」「法律金融」还是「时政要闻」,所有题目都不会往偏、怪里面出。分析历年公考可发现,很多正确率较低的「常识判断」难题的考查点并不是多么冷门,而是对联想、归纳和推理的要求很高。有的考生达不到这种要求,在遇到没有复习到的考点时就有种不自信感,甚至会直接蒙一个了事,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

接下来以真题为例进行分析。

【2018国考省级卷13题】要求从诗句中推测对应的季节段,其中D选项为「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该诗句比较冷门,且乍一看似乎没有明确季节特征的词。但本句中有「屠苏」和「桃符」两个事物,有一首描述新年的诗非常著名,同样提到了「屠苏」与「桃符」: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从「爆竹」可确定D选项描述的是春节的习俗,即该诗对应季节为冬至和春分之间。确定本选项的关键就是联想到王安石的诗,毕竟现代人不喝屠苏酒也不贴桃符(改贴春联),不太容易直接认出这是古代新年的习俗。

【2018国考省级卷第7题】考察了「两国之间如何解决领土冲突」,其中B选项是这么说的:「甲乙两国可以约定将争端交付仲裁机构处理,但仲裁裁决不具有法律制裁性质」

相当多的考生看到B选项后,立即联系到了2016年菲律宾的「南海仲裁案」闹剧,并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仲裁不具有法律制裁性质,但彼「仲裁」非此「仲裁」。当年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我国政府根本就没有派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去参与,连维持仲裁机构的费用都全是由菲律宾自掏腰包,所以才叫「闹剧」。

而B选项和「南海仲裁案」最本质的不同,是「约定将争端交付仲裁机构……」,也就是说双方约好了,让仲裁庭给一个说法。也就是说,该裁决做出之前的合法性已经为双方所共同认可,由此作出的裁决当然具有法律制裁性质。

该选项出的非常巧妙,很多考生在看到「领土」、「仲裁」、「不具有法律制裁性质」后,联想起菲律宾的那场闹剧,潜意识里就认为B的表述是正确的,却没有注意到B选项和「闹剧」的本质性区别,这就是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和「理解」的差距。备考时一定要彻底认清楚所要复习的知识点,不能留个模糊的印象就过去了,否则很可能是浪费时间。

【2018国考地市级卷14题/省级卷第8题】考察了「金融机构从事的金融业务范围」,其中B选项为「人寿保险公司--医疗责任保险业务」。

该选项迷惑项较强,主要因为「人寿」和「医疗」看似有一定关系。但分析可发现,「人寿保险」中的「人寿」是指「投保者的人身健康、寿命(养老)」,而「医疗责任保险」中的「医疗责任」指的是「医疗机构的责任」,即「投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医疗责任的保险」两者不是一回事。显然,「人身健康、寿命(养老)」是不包括「医疗结构的医疗责任」的,因此B选项错误。如果望文生义的话,就可能误选B。

该题C选项为「小额贷款公司-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业务」。

这又是考察考生是否「一知半解」的干扰项。「小额贷款公司」顾名思义,是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公司名称显然与「吸纳城乡居民存款」无关,因此C可轻松排除。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存在不少「吸纳民间集资」的所谓「小额贷款公司」,这种公司本身就涉嫌违法。

如果考生想到了这种现实情况,却又一知半解的话,很可能会误选C。

【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第1题/省级卷第1题】深入考察了「初中政治常识」,其中D选项是这么说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负有实施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这句话对应考点是《宪法》序言最后一条:「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表述正确。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负有职责」的描述看上去非常严肃、郑重,实际上正是世界各国宪法通用的措辞。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如果有组织和个人不需要实施或保证实施宪法,那么这个人或组织是谁?为什么有这种权利?通过反推即可确定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个人或组织。

事实上作为中国公民只要遵纪守法,客观上就「实施并保证实施」了《宪法》。对《宪法》的性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后,就不会在该选项上犹豫。

可以看出,在备考「常识判断」板块时,对于各个知识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之前学到的知识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