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透露姓名的劉大寶
農曆六月立秋,有什麼說法?
其實吧!各地的說法也可能不一樣。
下面介紹一下黃淮地區的立秋俗語吧!
在黃淮地區一帶,民間流傳的俗語是:秋不秋,六月二十頭,一般是指的陰曆,多數在六月二十到七月初一之間。很少在七月立秋,潤六月也另當別論。如在七月立秋,秋季可向後拖延,莊稼不怕晚,晚禾可收。
六月立秋,由於天熱乾旱,收成不保,但也不盡其言,俗話說的好:立了秋,哪裡下雨哪裡收。.因立這秋季節是大多數作物灌漿時期,如玉米、大豆、花生等,所以在這個時期乾旱,嚴重時有可能絕產,所以說哪裡下雨哪裡收。
還有俗語稱:秋熱如老虎,秋旱如刀刮,晚立秋熱死牛,立秋打雷當地有賊,等等。總的來說就像今年這樣,到目前還高溫,很熱,願因是一般秋後有伏,還在伏天裡,能不熱嗎?從而導至地表蒸發太快,莊稼不撐乾旱,還須要下雨,方可收成。.
評良心而言
在我們這裡流傳的是:早立秋,晚不收。意思是說秋早了,作物種晚了就會欠收。
農村老年人,常常用農曆來計算節氣。農曆年是3年一潤,5年兩潤。也就是說每隔5年就有兩年是13個月。而節氣都是按照陽曆推算出來的。一般都是在每個月固定那麼幾天。比如:每年都是陽曆4月5—6日清明。8月7—8日立秋。這樣一來按照農曆算節氣日子就不準了。有時候立秋趕在了農曆6月,有時在農曆7月。
其實按照農曆算節氣,早來秋晚不收的這種說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作物生長都有一定期限,一旦生長期沒到就下霜了,當然會欠收。因此老人們在過了年就翻看日曆,看看是幾月立秋。如果是6月立秋,就說今年秋來的早,霜期也會提前,要提前播種,免得種晚了減產。如果是7月立秋就說今年秋晚,可以晚點種,種早了怕枯秸。這些都是老年人留下的經驗,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農曆,也改變不了了,就由著他們吧。
其實二十四節按照陽曆是很容易記住的。今天把二十四節氣的歌教給大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忙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來是四和五,二十和二十一。下半年來是七和八,二十二二十三,最多不差一兩天。意思是:每一句話是一個季度的六個節氣,一共四句二十四節。一年十二月,每月兩個節氣。上半年的節氣都在每個月的4—5日,第二個節氣在20—21日。下半年在每個月的7—8日,第二個節氣是22—23日。因此只要記住了每年在陽曆的8月7—8日立秋,10月7—8日是寒露,在北方一般都是在寒露見霜,種什麼作物都有生長期,按照寒露往前推算,就可以了。也不用年年看農曆幾月立秋那麼費時。
山野50
農曆6月立秋,有什麼說法?
今年的立秋在陽曆的8月7號,陰曆的6月26。立秋以後,我國很多地區便會在早晚能感受到一絲涼意,但是中午還是會炎熱的。在農村關於立秋的俗語有很多,特別是立秋在農曆六月的俗語。先著重介紹幾個。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句俗語明顯的是說六月立秋對莊稼產量的影響,因為今年就是農曆六月立秋,上半年清明時節倒春寒,在小麥收割的時候很多地區下起了大雨,致使很多小麥沒來得及收割就被大雨拍在地裡,上半年肯定是減產了。下半年這個時期玉米正處於抽穗開花時期,很多地區卻一直乾旱,如果還不下雨肯定會對產量帶來影響。所這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還是有一點理論依據的。
六月立秋緊溜溜,七月立秋秋後油:這句俗語也是來說農曆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的區別,六月立秋莊稼收成不佳,那麼這一年都要生活的緊一點,凡事都要省一點。如果是在七月立秋那就不一樣了,七月立秋莊稼收成好,可以吃的好一點,滿嘴流油。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雖然這句老話沒有說六月立秋的事情,但是每年立秋是否涼快都要看立秋的早晚。立秋的早晚一般是根據立秋這一天的早晚來決定,今年立秋的時間是農曆六月二十六的晚上九點半,這個時間段絕對沒有爭論的必要,絕對是晚立秋,所以算還有三天就立秋了,但是天氣還是在炎熱一段時間,請大家做好準備。
其實農村關於立秋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立秋栽蔥,白露栽蒜;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立秋栽芝麻,老死不開花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解釋了。
農人馬小妞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今天剛好農曆的六月二十六,也剛好是立秋。關於立秋的說法確實很不少,人們對立秋也是特別的關注,我想應該是這天氣實在是天熱了,大家都想讓氣溫降下去個幾度吧。
之前科學興農就曾寫過幾篇關於立秋的文章,也都是一些民間的諺語,它們大部分都是認為六月立秋不好。
有一句叫做“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意思就是說如果立秋時間是在農曆的六月的話,農民的收成就會很不好。而且很湊巧的就是今年的小麥收成就很不好,可是印證了這句話的一部分,而下一部分就要等今年的秋收情況去印證了。
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六月立秋收成會受影響呢?其實主要是因為節氣的推移問題。我國的傳統農業的耕作時間一直是按照二十四節氣進行的,但是如果立秋時間在六月份那麼清明就要提前,春季裡面的那幾個節氣也都是要在時間是提前的,這就造成春季莊稼容易遭受倒春寒的威脅。自然也就容易出現收成不好的情況。
與之意思一樣的一句叫做“六月立秋,顆粒無收”,看來立秋對農事活動的影響是非常大了。還有句話叫做“六月底,七月頭,十有八載節立秋”這也就是說每年的立秋也都是這幾天,差不了幾日的。
除了農事活動之外,立秋在養生方面也要有所注意,畢竟季節的轉換容易讓體弱的人生病。節氣上雖然已經立秋了,但是氣溫還是要持續一段時間的高溫的,這就應了那句“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老話,還是要做好防暑的工作。另外立秋後晝夜溫差變大,體弱的人容易感冒,所以也要注意。古人認為立秋以後人要進補,秋季養生的原則就是要以養收為主。最常聽的一句就是“貼秋膘”。不過喜歡減肥的女生可要注意了,秋季可是容易胃口大增的啊。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原創版權歸屬科學興農賬號所有,侵權必究!
科學興農
我也說說立秋的一些說法。常言說秋不秋六月二十頭,這就是說立秋這個節氣每年都是在進農曆七月之前。(如果閏月就不好說了)記得老人們都愛念叨〞立了秋把扇丟,誰再搧扇誰沒羞〞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天氣就沒有那麼熱了。話是這麼說,其實沒有說的立了秋立馬天氣就變的涼爽了的。我們這裡的人們把剛立完秋的天叫〞秋儍子〞〞尜尜天〞,還這樣說:立了秋別歡喜,還有十天熱天氣。老人們以他們總結的經驗是:早秋涼快晚秋熱。今年就是晚秋。說在秋到來的那一秒樹葉都會翻過來。如果立秋的這一天下雨就是〞秋掉〞,秋掉就預示著是一個大豐收的年頭。所以我們這裡的風俗在立秋的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吃西瓜管這叫做〞咬秋飽〞意思是盼著秋後有個好收成。
笑寒891
農曆六月立秋,有何說法。
說到這個問題,就一定要說一說二十四節氣和農曆閏年制度了,不得不說,老祖宗能制定出這些,真的是太太太智慧了。
現在大家一般通用的是公曆,也就是通常說的陽曆,這個曆法也確實是現在流通的最準曆法。而我國古代呢,則是實施陰曆,也就是農曆,這個是月亮周相而制定的,這個不夠精密,所以引入了閏年的概念。具體表現就是陽曆年365天一年,如年366天一年。而陰曆年一般是354天左右,閏年385天左右一年。
儘管我國古代實施陰曆,然而為了指導農業生產而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然而十分奇妙的是,二十四節氣跟今天通行的公曆居然是一致的,這一點十分了不起。所以每年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時間基本是固定的。
說了這麼多,就談到為何今年農曆6月就立秋了,原因就是去年是農曆閏年,去年閏六月,導致今年春節的陽曆時間十分晚,比如二月十六號才是農曆正月初一,農曆日子推後了好多,然而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時間是固定的,所以最後立秋農曆日子就推後了,是六月二十六。
一般都說六月飛雪是奇聞,六月立秋又會怎樣呢。有俗語說,六月立秋,五穀不收,或者說早立秋涼颼颼。說的是如果立秋早了,天會冷得早,不利於糧食豐收。這是為啥呢,因為糧食作物需要足夠的氣溫和日照時間才會長的好,水分補充也要恰到好處。而如果冷的早的話,有時候冷暖氣流交匯,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降水,比如恰恰在不需要水的時候降溫下雨了,那很不利於最後莊稼的成熟,所以容易出現減產現象。
說起這點就特別佩服老祖宗智慧,太厲害了,因為今年比前幾年確實最高溫度不高。往年這時候三十九四十度,今年高溫就少多了,至今為止最高三十六度。這說的簡直太準了。
說了秋,對應的春,其實也有個說法,叫做春脖子短,就是說這個春節在立春以後,這也是因為春節按照農曆走,節氣按照公曆走的緣故。一般春脖子短的年份回溫快,這個倒是好理解一點,因為春節公曆時間本就延後了。不過整體氣候來說,確實也是要比常年同一時期暖一些呢。
二十四節氣是特別偉大的發明,在古代實施農曆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準確的指導農業生產進行。不過到了今天,由於環境汙染,人口激增,能量消耗巨大,全球變暖日益嚴重,有時候按照二十四節氣有些地方就要有點小改動了,因為整體氣溫升高了嘛。希望全球變暖可以遏制住,希望二十四節氣可以永遠都有用!
一覽眾河小
立秋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今年在陽曆8月7號,農曆六月二十六立秋。
立秋正式進入秋天,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雖然立秋之後,天氣還會炎熱一段時間,但炎熱的天氣就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立秋之後天氣將逐漸變得涼爽,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立秋之後農作物逐漸灌漿成熟,再過不了多久就將迎來收穫。
那麼六月立秋有什麼說法呢?像我們這裡的說法,主要就是有“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六月立秋,五穀不收”,“早立秋涼嗖嗖,晚立秋熱死牛”。
如果在六月立秋,天氣會冷的比較早,夏收或者秋收的農作物收成會不好。六月立秋算是立秋比較早的了,農作物在生長後期都處於灌漿飽滿期,立秋早溫度降低,晝夜溫差變大,積溫不夠導致生長期縮短,對農作物生長不利,秋收作物籽粒不夠飽滿,到最後可能導致減產。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可能指的是夏收和秋收作物,如小麥,玉米,穀子等都不會有好收成。
我覺得吧!在六月立秋的年份也是很多的,“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六月立秋,五穀不收”這句話最重要的是預警,預示的作用。因為以前,天氣氣候和現在不一樣,農作物都是靠天吃飯,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經驗中,發現在六月立秋的年份,農作物收成相對都比較偏低或者有絕收的情況,而七月立秋收成相對比較好。所以,這句俗語,就是告訴大家,如果在六月立秋,要早播種,做好田間管理,提前收穫,廣積糧,節約糧食,避免因為秋收糧食減產而造成冬天春天糧食不足的情況發生。
鄉間一抹陽光
一些地方會有“六月早立秋”和“七月晚立秋”的說法,就會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另外,也會有說法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老話!以及“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等說法。下面就簡單聊一下關於這方面的話題,僅供參考:
一、農曆六月立秋一般認為“早立秋”
一般來說,早立秋就會涼颼颼,也就是代表天冷的早,也就有了“早立秋涼颼颼”的說法,由於天冷早的話,並不利於秋收的玉米等農作物,畢竟溫度也是結果的重要保障。所以說,就會對於秋收的農作物會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一些地方就會有“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六月秋樣樣丟”等老話說法,意思就是說今年夏收小麥收成不好的話,秋收玉米也就夠嗆了,說明夏收和秋收都會收到影響的!
二、農曆七月立秋一般認為“晚立秋”就像2016年和2019年,都是農曆七月立秋的!一般會認為是“晚立秋”,也就是“晚立秋熱死牛”,就是說即使立秋了還會繼續熱上一段時間,也就是俗說的“秋老虎”。一般來說,這樣的話,農作物即便是晚種了也是不受影響的。
因此,就會有人說“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七月秋樣樣收”等說法,意思就是說夏收小麥和秋收玉米都不會受影響的!不過,由於咱們國家地大物博,再就是這幾年極端天氣的影響,以及現代農業生產的越來越廣泛,使得古老的農諺俗語已經漸漸失效了,一般僅供參考而已!
龍百曉生
節氣是按照陽曆來說的,陽曆是根據地球受太陽照射的角度推定的,也就是說,每個節氣那個地區的季節平均溫度是比往年幾乎差不多的,除非個別的年。再說,六月立秋也是常事。農作物的耕種和採收是根據節氣的,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相差一兩天。我說,諺語與不可抗拒天意可能有些關聯!
無塵225611575
陌上斜陽秀稻香,立秋時節趕農忙。
滿田粒飽新禾熟,入夜陰生暑氣藏。
荷葉搖篷撐日曬,蟬聲退熱叫天涼。
清風拂過千山爽,奪翠鑲金遍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