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歌颂型相声是时代的产物,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变化,这类相声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很多观众不爱听这一类的相声,包括我也不喜欢。

但是不能否认在歌颂型相声中,也存在一些可以认真欣赏的佳作。

《劳动号子》(马季 于世猷)

这段相声是传统活《卖布头》中“对口估衣”的变体。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马季 于世猷

节目中马老的优美声腔加之于世猷先生的捧哏,尺寸、劲头都极好。

这段相声中两位的学唱号子,能很神奇的模仿出大合唱的效果,不能不赞叹二位在节目上下的功夫。


《 新桃花源记 》(马季 唐杰忠)

马季先生擅长创新,为相声寻找新的出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怹创作的一些作品绝对前无古人,例如《一个推销员》、《五官争功》和这段《新桃花源记》。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马季 唐杰忠

虽然这几段到底是不是相声一直有争议,但是不影响它们在相声史上的地位。

《新桃花源记》是马老和他的弟子们在常德体验生活时写的一个段子。

这种"古人对新人"的演绎方式非常超前,有点反穿的意思。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怹们在桃花源的照片,您能认出几位?)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1977年马季在常德体验生活


《友谊颂》(马季 唐杰忠)

这段相声艺术水平并不算高,因为改动太大。这段相声里的不少包袱,经过领导的审核,修改了不少。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马季 唐杰忠

比如在船上抱桅杆"高瞻远瞩"的一段,原文援建人员抱的是烟囱,所以越抱越热。

但是领导认为不能拿援建人员抓哏,所以改成了抱桅杆,使包袱逊色了不少。

不过在那个特殊动荡的年代,文化已经出现断层。

在此时出现《友谊颂》这样的相声,本身就不可思议。


《祖爷爷的烦恼》(姜昆 李文华)

这是一段宣教类的新相声。

宣教类相声一般都是两个极端,要不然特别好听,比如这段;要不然根本入不了耳,比如……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姜昆 李文华

《祖爷爷的烦恼》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夹杂了些许科学幻想方面的元素,在当时的确标新立异。

但是您要是知道这是牛群的作品,就不奇怪了。


《鼻子的故事》(姜昆 李文华)

这是一段歌唱新时代新风尚的节目,和前边的《祖爷爷的烦恼》一样,也是牛先生的作品。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姜昆 李文华

这段相声保持姜昆先生一贯"小清新"的风格,与文华老的“老稳蔫”默契的相互衬托。

故事上结构完整,包袱安排合理,节奏轻快,绝对是一部佳作。


《请剧团》(刘文亨 王文玉)

《请剧团》借用《找堂会》的梁子,经过合理的改编,再加上二老深厚的表演功底,使这段相声可以算作天津歌颂型相声的巅峰之作。

在天津的歌颂型相声中,在技术和难度上能和这段相比的几乎没有。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刘文亨 王文玉


《看红岩》(李伯祥 杜国芝)

"我太不应该了,我不礼貌,我对不住你,你向我道歉……"

据说连老马爷都看上了这个段子,曾经找李爷要过这块活,就可以知道这段相声的水平。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李伯祥 杜国芝


《一天零一夜》(刘俊杰 王宏)

这个段子相较其它几段,名声不显。

近年来歌颂型相声已近乎绝迹,此时还能有这么一段风格清新的好节目,实在难能可贵。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刘俊杰 王宏

特别是这段相声的底,明明知道结尾什么样儿,还是能安安静静的看完,因为演的太"狗"了!


《糖醋活鱼》(侯耀文 石富宽)

《糖醋活鱼》在内容上没有新意。不过这个段子完整度很高,而且难度很大。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侯耀文 石富宽

其中对"贝蒂小姐"的独白,和"撒切尔夫人访美"的贯口,换谁都得泥,只有候三爷能齁得住。


《新局长到来之后》(苏文茂 马志存)

茂老的风格并不擅长正面宣传的歌颂型相声,这类节目要求演员精神要饱满、动作幅度要大,茂老使活太温,并不适合。

举个例子,怹的《特殊照相》就是这样,实在不好听。

歌颂型相声其实并不差,听听这几段里观众的笑声就知道曾经多红火

苏文茂 马志存

但是《新局长到来之后》需要立人物,以反衬出新局长的正面形象,所塑造的还是位有点文化的干部形象。

茂老对这个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所以效果比前者好的多。

这段相声中塑造的“苏大秘”的形象就深入人心。


现在许多观众觉得歌颂型相声不好听,是因为口味和笑点变高了。

在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那时的观众淳朴、天真,笑点真的很低。

您听听我前面介绍的几段相声,里面许多包袱现在看来平平无奇。

但是观众的笑声很真诚的,是发自肺腑的。

那时候可没有人领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