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育能否應對中國人口危機及老齡化

一、我國老齡化現狀

網上討論中國人口的文章很多,列舉了各種統計、報告指出中國人口處於下降趨勢,還有的預言:到2100年中國人口或“雪崩”至6億。很多學者專家也認為中國面臨的是人口塌陷式的下滑,而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鼓勵生育”。

網上統計資料顯示,2005-2010年中國0-14歲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歲人口達到近十年最低值。而近十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即將到來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2015年中國總撫養比為37%,少兒撫養比為22.6%,老年撫養比為14.3%;2005-2015年中國少兒撫養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撫養比逐年增加。

另據網上統計數字,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後,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從2000年至今,老年撫養比加快增長,至2020年將上升至16.9%。

老齡化導致的問題眾多,影響面很大,但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我們要談談該如何面對。

二、老齡化問題的成因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並非中國之特有,很多發達國家在幾年前就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它也是當今世界很多國家人口存在的問題。就我國而言,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是在五十年代我國社會進步加快時人口的快速增長。有人認為我國七、八十年代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新生人口數量減少,從而導致我國今後將發生人口危機,也將使老齡化問題相對突出。但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中國人口的總數是一直是在持續攀升的,解放初期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為5.4167億人口,1950年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等原因,人口總數逐步發展到8億、10億,1990年末達到11億,目前的中國人口接近14億。計劃生育雖然使當今壯年勞動力相對減少,但社會勞動力仍有剩餘,如果不是計劃生育,勞動力剩餘將更多。

一般來說,人從出生到老齡至少要經過六十年,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期間最早出生的人只有三、四十歲,還沒有到達老年階段,且後來計劃生育的政策一直在延續,它的確使青壯齡人數減少,這對於應對老齡化是不利因素。不過,事情也不能單方面看,這些年來我國總人口數一直是不降反升,我們客觀分析事實,看到問題的一個癥結是:當年的政策,實際上主要落實在了有正式編制和工作的城鎮職工身上,在農村和邊遠地區,政策最初強制、有效,但後來就“失效”了,生三個、四個的情況很普遍,還有生五個的,在一些地方經常看到:抱一個(孩子)、拉一個,旁邊還走著一、二個,電視節目還經常以貧窮為專題報道,但通過報道也暴露了他們家庭中多個孩子的事實。加之,近年我國離婚率有所提高,重組家庭的再次生育,少數民族的生育照顧政策等,使得新中國建立後總人口數呈不斷上升狀態,只是某個時期人口增速減慢,但還是在增長。

之前農村的無序生育,已經補充了城鎮職工因計劃生育而造成的人口數量減少,使中國總人口數居高不下。在這種狀況下,隨著生活、醫療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又不斷增加,老的還沒有下去,新人又老了,正常的新老人口交替時間被延長,老年人數量不斷疊加,自然出現老齡化。

另一方面,聯合國有關組織又在發佈一些報告,警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人口將持續下降。雖然如此,當前的中國人口總數過多是不爭的事實,從合理性上講,應該降一些。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僅僅使得現在的壯年勞力相對減少,但和老齡化關係不大。老齡化是六十年前人口快速增長及其以後的持續至今才顯現的效果。再過二、三十年,計劃生育政策期間出生的這批人達到老齡時,我國的老齡化人數必然會相對減少。如果我們今天看到了老齡化趨勢嚴重,或者是看到一些“可怕”的統計數字就鼓勵多生,那你也要看看中國人口總數以及和其他大國的對比情況。現在鼓勵多生,等計劃生育政策期間出生的那批人老下去之後,中國又將進入人口上升階段,中國總人口總數還將是巨大數字,此後的延續,老年人口必然越積越多而爆發老齡人口多的危機,那時,我們的子孫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應對這個問題。

那麼,現在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省,為子孫後代們多考慮一些呢。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必須客觀準確把握成因,在廣泛的領域綜合考慮,及早部署。客觀的講,目前生兩胎是保持人口生老穩定交替的最佳數字。社會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人口範圍,人口過多或過少都不科學。

三、 客觀分析我國勞動力現狀

我國老齡化趨勢嚴重,但並非絕對缺少勞動力,而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只是老年人所佔比例失調。現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退休的人不斷增加,但工作創造財富的人相對減少,社會財富呈現入不敷出的趨勢。所以就會提出延遲退休,目的是能使夠創造財富的人數更多一些。這應該是一種權宜之計,因為這個措施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支持者往往是工作條件較好,收入水平較高的人;反對者則正好相反,他們大多工作條件惡劣,但收入水平卻較低,退休後所得工資並不怎麼低於在職,而退休後還可以另謀職業,多掙一份工資;還有部分自己交社保者,他們更是希望早日退休。

我國並非絕對缺少勞動力,而是勞動力分佈不均衡,部分勞動力的積極性未被調動出來,有相當數量的人在從事職業乞討、傳銷、跑黑車、個體小生意等等,這裡有一般工作的收入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社會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就業崗位,體現出社會上還有部分剩餘勞動力,這就是人多的問題。收入問題可以通過制度去改變它,但人多問題就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了,需要幾十年才能顯效。如果不考慮這點而一味增長人口,那麼新出生的人口中將來還有一部分會走在這些隊伍中。可見,中國的的青壯年人總數並不缺少。

另一方面,當今社會發展的狀態卻是呈現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趨勢。鼓勵多生不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靈丹妙藥,人口數量如果不控制在一個合理範圍,將導致一系列的新麻煩出現。多生可以使人口增多,但國土面積無法增長,行政、企事業單位數量和就業崗位有限,勢必造成人多崗少的局面,現在我們身邊的就業難、行路難、吃水難、大醫院人滿為患、中小學生的教育資源緊張等,都是人口過剩的表現。

四、科技進步使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少

當今,國家建設加快了現代化的步伐,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決定了從事生產行業的人口需求將減少。如:過去焊接生產線上是一個人接著另一個人的焊接作業,而現在的機器人焊接生產線完全不需要人,全部由機器人了自動化工作,而且一個人可以控制多個設備,原來的人力生產者多數被剩餘了;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決定了從事管理行業的人口需求量也在減少。如:過去從事管理的人員眾多,每個人完成程序中的一個環節。而現在網絡化的工作流程,減輕了總的工作量,簡化了工作程序,很多工作都不要去操作了,人員需求量明顯減少了;

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決定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需求量將相對減少。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能夠從事各種作業的智能機器人將不斷產生,他們都有可能成為服務行業的主力軍。此外,我國軍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很多需要人員從事的軍事工作轉而由智能設備擔任,比如,無人機至少替代了一部分有人戰鬥機的工作,諸如此類等等…。

可見,社會建設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減少,此時,如果盲目提高人口出生率,短期內也未必有好的效果,長久看,在科技進步的狀況下,若干年後將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又是巨大的社會負擔。況且,當前新出生的這些人也會長大、變老,隨著社會發展,老年人的壽命又不斷提高,老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

五、人口過多產生的負效應

現代社會體現人口過多負效應的莫過於城市,特別是大城市。

1.就業壓力大,大量的大中專學生畢業亟待就業,而企事業崗位需求有限。雖然很多學校統計的學生就業率很高,但有幾個是真的呢。我認識的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都曾告訴我,某些學校的學生處人員拿著學生就業相關表格找他們蓋章充數。

2. 資源佔用需求增加,導致自然資源趨向枯竭。通俗地講,人多就意味著嘴多、腿多、需求也多,住房、糧食、水、取暖、教育資源等都需要,此外,人多必然產生垃圾多、佔用交通資源多,還有開車、汙染等等,我們的土地資源很多已經被用於房地產建設了,這隱含了土地危機。居住在市中心的人產生的糞便、垃圾的運輸、汙水處理等都是嚴峻的問題,這些工作成本高,垃圾填埋的場地也越來越難找,這顯然是資源緊張的表現,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房產稅的問題,其實根本還是住房和土地資源的問題。

現在人口過多,消耗了過多的資源,比如:能源、水、土地等,大自然的某些循環是需要時間做運載工具的,比如大樹的生長成才需要時間,石油的產生可能需要千萬年的時間,而我們的消耗卻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過度的消耗必將導致某種資源枯竭,此時,人們必須去尋找另一個替代的資源,再重複過度消耗、重新尋找的過程,在沒有時間做自然循環保障的前提下,任何資源都將被使用至枯竭,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將如何面對資源匱乏的生存環境呢。現在我們打響藍天保衛戰,就是對過去資源欠賬的補救,但難度之大有目共睹。

從國際上看,很多國家之間的矛盾都源於資源的爭奪,例如中東局勢,美伊矛盾等,可見資源的重要性不一般。

3.教育資源無法穩定配置

人口的不斷增加,還導致教育資源不能穩定配置,因為人口流動性大和流動趨勢不穩定,使得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後,要麼學校被閒置,要麼就擁擠不堪。現在的人口流動趨勢是從農村流向城市,但卻不絕對,農村仍有部分留守兒童,若為其建個學校,裡面沒有多少學生,若不建,這些孩子上學成問題,有的要跑幾十公里去上學,不但存在安全隱患,也造成時間浪費、家庭負擔加重。

從教育資源配置上,我們是否更希望人口能穩定居住呢。

4.環境汙染也是重要問題

人多,必然對環境產生影響,比如生活些垃圾的處理、運輸、填埋需要設備和資源,而填埋垃圾的地方越來越少,且垃圾的填埋降解則需要時間,不可降解垃圾危害更大,導致一些垃圾填埋場的土地數十年內無法有用。其次,一些化工、製造企業雖然汙染嚴重,可其產品確是人們生產、生活必須的,但由於治汙成本高,企業生存形勢嚴峻,加之部分企業主基本素質等,他們不願投入治汙成本,都是環境問題的推手。

另外,汽車的大量使用,不但消耗能源,卻持續產生汙染,還要佔用道路資源、停車資源等。儘管新能源汽車已經問世,但由於技術成熟度還未達到人們的理想境界,其使用率還不高。即使新能源汽車全面投入社會,其電池廢舊後也存在汙染解決問題,其佔用道路資源問題依然存在。現在大城市中,無論汽、柴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人們遇到的問題都是:開車難、停車也難,限號出行似乎普遍存在。

總之,人多產生的問題但遠不止這些。

六、人口數量應該有控制的發展

獨生子女或存在很多心理問題和毛病,家庭多子女可以改善這個現狀,出生率過低也會導致其他很多問題。但問題是提倡生幾胎,要不要控制。如果不控制,就必須考慮:現在接近14億人口的基礎上,若干年後會達到多少人口,我們的國土、資源是否能夠承載。

一個國家的穩定人口數量範圍,政府應該有調控,要綜合各種因素,不但要看當前人口增長速度減慢甚至下滑,還要看絕對人口數的增減;要考慮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也要考慮科技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抵消因素,比如:製造業的生產智能自動化、信息技術普遍化、國防軍事科技現代化、農業生產機械化所帶來的勞動力需求削減因素等等,還要考慮為我們的子孫後代保留一些自然資源。

所以,孤立的談人口數量非常片面,中國發展需要人口,還需要自然資源,只考慮人口而忽略了資源,就可能使人們的生活空間更加擁擠,生活質量相對降低。即使中國人口下降到了6億,也並非什麼可怕之事,反而是機遇,至少我們子孫的生活空間會更廣闊,我國的自然環境會得到修復,子女就學、成人就業等壓力必將減輕,加之,那時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均擁有財富必將增長,子孫們會因此而受益。一個國家的GDP總量不是靠人多堆積起來的,而是靠發展生產力、改善生產關係、提高生產效率等得來的。總量只是一個概況數字,人均GDP才是顯示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況且,即使只有6億人口,也仍然高於現在的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土面積相近的國家。眾所周知,國土面積相近,土地等自然資源總量就接近,人口多了,人均佔有數就小,人們的基礎生活水平就會降低,而環境資源被破壞的可能性則增大,很多出國旅遊的人都曾感嘆:國外碧水藍天真多。而國內這種好天氣、好環境卻很少,即使有一些環境優美的旅遊景點,也難免人滿為患,導致其環保困難,這難道不是人多的原因嗎。

我國人口數量到底應該達到什麼數字算合理,還應看看其它國家人口狀況,例如:2018年俄羅斯人口不到2億人;美國人口約為:3.27億人;巴西:約2.09億;日本約1.26億;而印度則和中國接近。但印度的國力怎麼樣有目共睹,美國的人口總數比我國少得多,但其國家實力居世界之首,人均GDP很高,這是否和人口總數有關呢。需要注意的是,其它國家也有老齡化問題,人家又是怎麼應對的。

顯然,人口過多不是優勢,人口總數應該控制。現今的就業難就體現了我國勞動力的剩餘,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存在,現在無法創造價值,將來又是老齡人口來源。

七、應對老齡化策略

1.靠子女養老不現實

子女成年後最大的壓力還是自身的生活、生存,工作壓力大、子女教育,撫養等各種生活困難多,他們很難有精力和時間對老年父母照顧,靠子女為老年人提供照顧性養老服務是不現實的。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即使很和睦的家庭,老年人和子女之間也有代溝,老年人希望能時常看見子女,而子女長大後卻總想擺脫父母,子女們結婚後多數都自立門戶,有的則是客觀條件限制他們無法生活在一起,在對待老年父母照顧問題時,普遍存在為難或不情願,有的甚至幾個子女誰都不管。這不是少數事件,而是佔比不小的情況。

另外,子女成家後,其夫妻雙方都有父母,也就是說一對夫妻都要面對四個老人,這總是有些忙不過來,有時還會因為厚此薄彼而鬧家庭矛盾。即使是多子女,但每個人也得對四個老人儘自己的義務。而老年人也不希望給子女增添麻煩,或影響他們的工作,父母總是儘量不打攪子女,時間長了,子女的責任心也就變淡了。

在老年父母能夠生活自理時,子女需要付出的可能是經常去看望一下,買些生活用品之類的事情。但當父母年事漸高,生活行動需要人照顧時,子女顯然就力不從心了,即使多個子女輪流照顧,短期尚可,時間長了,不免產生各種矛盾。

總之,當今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困難多,靠子女照顧父母養老很難。

2.發展社會養老機構

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出路,尤其要發展建設社會養老機構,他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需求。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收費和老年人支付能力、機構選址和基本建設投資等等。加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身體條件的每況愈下,給人的感覺是:髒、慢、囉嗦、不討人喜歡,高齡老人的坐、臥、便等還需要人服侍,除非生活所迫,一般人都不願意從事老年服務這種工作。而且大家都知道,服侍行動不便的老人比帶孩子難多了,但工資所得確恰恰相反。現在的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確工資過低,我曾在某家養老院諮詢過,構負責人告訴我,服務人員的工資在2000多元。按現在社會收入水平比較,這顯然不合理。

伺候人的活還需要有力氣的人去幹,能幹的也不多。為此,應該給那些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高額報酬以使他們勞有所得,這不僅是養老服務機構的事,它必需由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要下決心將不合理的一些社會財富分配方法改正過來。

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體系,需要解決諸多問題,除了養老服務人員的收入問題外,還有老年人的生活照顧、醫療、支付能力等,這也是老年人的主要困難所在。

3.政府應加大投入研究老人服侍機器人

政府應將科技資金優先投入到養老設備的研發中,包括輔助老年人行為活動的智能機器人,養老用的設施設備及其創新技術應用等,使老人可以通過語音呼叫、手勢、眼示等方式啟動機器人工作。

當今科技發展表明,設計各種機器人都並非遙不可及,現在的智能機器人在各個領域都有應用,比如:機器人焊接、機器人踢球、機器人搜救、無人駕駛等,技術都已經有了,只要我們重視起來,投入經費和人力、物力去研究、開發就必然有收穫。

科技研發是基於需求的,總得有人先提出需求,又得有人提供經費,研發工作才能實施。但一般養老服務機構的人員很難根據日常工作主動提出科學技術的應用需求,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應該瞭解我國科技發展狀況,將社會工作與科技結合起來,清楚哪些科學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對接而總結並提出技術需求,這才有了科技研發的基礎。如果我們研發的智能設備獲得成功並投入使用,毫無疑問將大大推進我們社會公益養老事業的發展。

此外,還必須有制度做保障

制度保障是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基礎工作,要建立各種針對養老服務的保障制度,包括:老年醫療健康保險制度,積極推進養老設施建設,發揮多種機構的功能。等等…

總之,老齡化是社會問題,世界各國都會出現,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設計解決方案,單純的依靠提高人口出生率不是根本辦法,且副作用很多,中國人口應該適當減一些,讓我們子孫的生活空間更廣闊,我國的自然環境得到修復,人均擁有財富得到增長。人口總量應該穩定在合理範圍,要考慮:我們這片國土能容納下多少、並養得起的人口,還要考慮為子孫後代保留一些自然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