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養」不是一頭不養!3點建議讓養殖戶找到出路

曾經,養殖場周邊臭氣熏天,糞汙隨意堆放,汙水直排溝渠,汙染環境嚴重,令老百姓怨聲載道。為了保護環境,我國實行了新環保法,並劃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制定了清理整治方案,一大批不符合規定的畜禽養殖場(戶)被清理關閉。

但是,一些地方在推行畜禽養殖禁養、限養過程中,存在盲目禁養、野蠻拆遷、“一刀切”拆遷等問題,不僅讓政策偏離初衷,更是斷了養殖戶的生計,傷了養殖戶的心。

注意:

禁養區並非禁止一切畜禽養殖活動!

之所以會出現“一頭都不讓養”的局面,有以下幾個因素:

1、片面認知:提到畜禽養殖,人們就會把它和汙染聯繫在一起,養殖和汙染似乎已經劃上了等號。而實際上種養結合的養殖場,對畜禽廢棄物利用是非常充分的,它和通常意義上的環境排放汙染物有本質區別。

2、概念不清: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廢水、沼液等不是汙染物,而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可以利用好的。

3、走極端:有的地方為實現汙染物總量減排目標,隨意限制、禁止建設畜禽養殖場(區)。在這裡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禁養區”是指禁止建設達到各省級人民政府設定養殖規模以上養殖場所的區域,規模養殖標準參照各省規定,對於規模以下的養殖戶來說,不是要禁止其養殖行為,而是指導其做好養殖汙染防治工作。

禁養原則:

不該禁止的地方不能禁

該禁的要堅決禁,並給於補償

支持養殖場戶轉型升級

近年來,一些地區盲目擴大禁養區範圍,或者採取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的簡單化方式,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了“建設無豬縣”的口號,導致部分養殖場戶的利益受到損害。對此,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曾對於盲目禁養和違法拆遷問題做出了明確的指示:

1、不該禁的地方堅決不禁

各個地方要科學的劃定禁養區,防止盲目擴大養殖範圍,禁養區必須按照標準來劃定,避免只要環境不要生產的極端做法。

2、該禁止的地方要堅決禁,但要給予合理補償

禁養區主要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等。在這些區域從事畜禽養殖,對周邊居民、環境影響比較大,該拆的要拆,該遷的要遷。但是,要充分照顧到養殖場戶的合法利益,給予合理的補償。

涉及搬遷的養殖戶,地方政府要積極協助落實養殖用地,指導養殖場戶按環保的要求來發展生產。

3、支持養殖場戶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對於畜禽養殖場的環保問題,要以支持和鼓勵養殖場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為主,拆遷不是主要的辦法,更不是唯一的辦法。要給予一定的過渡期,不能簡單地今天提出要求,明天就要達到,這顯然不客觀,也不現實。要通過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引導養殖場戶發展種養循環、提升糞汙資源化利用的能力,以實現生產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提醒廣大養殖戶和養殖企業,如果遭遇了盲目禁養和野蠻拆遷,可在網上搜索“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進行舉報。

未來:

想安心做養殖,這幾句話一定要記牢!

1、提升養殖場

想要生存,就得進步。農民要對養殖場的規模、糞便處理、日常管理上都要進行改進和提升,要按照標準化來進行,這樣才能順應改革的大潮。

2、跳出禁養區

如果你的養殖場就在禁養區內且超出地方政府的規模養殖標準,與其等著受罰,不如主動配合進行搬遷,趁早離開這裡,尋求新的發展。

3、轉型

轉型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可以考慮在原來養殖的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說不定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