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湖南省桃源县的三岔港镇,地处常德城、桃源县、鼎城区三点连线的中央。其集市,似某城缩小了的菜市场,完全丧失了农村逢场赶集的意味,很难找到我感兴趣的东西举机。折回陬市镇,跑到开影楼的学生陈运那里,蹭餐午饭。陈运见我空手而归,在饭桌上信誓旦旦夸下海口:老师,你今天是出来拍片的,我怎么也得给你寻个老手艺拍拍。俗话说“小偷不打空转身”,俺师傅总不能输给偷偷匠呀。话虽难听,我心里却热乎乎的。

我刚来时,见街巷有几家棺材铺,便要陈运帮联系一家稍典型点的,拍几张对自己也有个交代。陈运听毕一脸苦笑:老师,你说其他的,兴许我还有点把握,那棺材铺,还真有些难度系数。他们都是老思想、老观念,不是很好说话。我舅舅跟他们熟,看他能不能给你说通一家。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棺材在一些偏远的乡村,还有市场

这里农村或乡下小镇,凡与“棺材”有关的字眼,老人都会避讳,棺材铺称寿木店或寿材店,合棺材的师傅自然也就称之为寿木匠。迷信的老师傅,一般不会同意被人拍摄。十多年前,我曾遇见过一位游乡走村合棺材的寿木匠,76岁的老师傅帮人合了一辈子的寿材,我正准备去拍摄时,他却因病去世了,我的记录也便搁浅。陈运推出摩托车一溜烟的跑去帮我联络。不一会儿,陈运回来了,凯旋般的在门外大声嚷嚷:走,同意了。

陬市镇的大石桥南头,有三家棺材铺,中间的铺子是48岁的寿木匠李树民开的。进屋,李师傅停下手中的活计,与陈运舅舅桂师傅寒暄了几句,接过我递过的一支烟,勉强一笑:这合棺材有什么好拍的。不拍我行不?桂师傅将他拉到一边,嘀咕了几句,他才同意了我的请求。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李师傅从20岁开始学合棺材的手艺,已快30年。

李师傅从20岁开始学合棺材的手艺,已快30年。他原本在小镇西头开了近20年的寿材铺,镇里改造旧城,扩街时拆除了他的老门面,就于6年前将小店开到了镇东的大石桥旁。一同搬过来的,还有他两个师兄弟的棺材作坊。李师傅是个少言寡语的手艺人,我们一问一答的谈话,被他噼噼啪啪的斧砍锤击敲打得支离破碎。

李树民告诉我,合棺材是个费力气花时间的活儿。而今的木匠工具都电动化了,能用到加工棺材上的,却寥寥无几。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在作坊,李师傅既是老板,也是工匠。他还请了36岁的郑志敏过来帮忙。

他也买了电锯电刨,这些只能用来出毛料,精加工还得凭手工。南方棺材造型圆润,弧度多、直面少,电动工具根本无用武之地。李师傅拿起一把刨面弧型型的刨子,用油刷刷了下刨片,又用钉锤敲了敲刨子,调整刨片的角度,眯缝起眼睛检查刨片出位深浅。转过头来对我说:合棺材这行当,光刨子就有近二十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分工与用途。普通木匠就不需要这些家什了,他们也用不了这么多样的工具。一直默不出声的帮工郑志敏,见李师傅提到木匠手艺,抢过话题:现在的木匠,都成钉子木匠了。老祖宗的打眼、上榫、开锯、手刨,当学徒时都不学了。镶接用钉子,拼合靠胶水。钉子都用射钉枪打,不用钉锤敲了。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郑志敏家祖上几代都以合棺材谋生,他爷爷告诉他,爷爷的爷爷也是开棺材铺的。

他看了看我,又瞟了一眼忙碌的李师傅:老式的木匠,除了连板用几根竹钉,都开榫头,一套家具不用一颗铁钉。我们合棺材无论做底板,拼立板还是抽榫头都用竹钉,既结实又不污染环境。

36岁的郑志敏,是李树民请来的帮手。他家祖上几代都以合棺材谋生,他爷爷告诉他,爷爷的爷爷也是开棺材铺的。郑志敏的父亲几年前还在陬市镇合棺材,70多岁的老人,做如此笨重的体力活,实在吃不消。这几年只得在家休息,老人偶尔会来铺子里来坐坐,喝口茶,聊会天。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而今的木匠工具都电动化了,能用到加工棺材上的,却寥寥无几。

郑志敏磨完刨片伸了个懒腰,自言自语:做棺材是个累人活,一天到晚弯腰屈膝,腰酸背痛。正准备镶板的李师傅,见郑志敏站在一旁,忙吩咐他帮把手按住立板,自己则提了墙边的一根撞杆,随一声吆喝,撞杆砸向其中一根木头。被撞的木料的榫头,慢慢插进另根木料的榫槽中,两块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不开胶不使钉。李师傅见我面带疑惑,解释道:合棺材是开不得玩笑的,一定要保证结实稳妥,农村里抬棺材的丧夫,是不会老老实实的轻抬慢走的,向孝子们讨包香烟索条毛巾的时候,他们或跑或奔,那棺材不结实,还了得。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李师傅叫郑志敏帮按住立板,自己则提了根撞杆,撞砸木头镶接板材。

合棺材很费木材,料小还不能用,一口棺材要消耗将近半个立方的上好杉木。李师傅棺材铺的里屋及后坪堆满了木料。其实,离大石桥不远处就有一个木材交易市场,什么时间采买木料都不成问题。他解释道:木材一天一个价,每天都在涨,我是手头不活,不然还多买点,木材怎么说也不会跌价。木材价涨,成品棺材的价格又提不上去,做这行的利润低得可怜。而今,城里只能火葬,不用棺材了,陬市离常德近,离桃源县城也不远,棺材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合棺材是个年轻人的手艺,一天到黑的忙,工匠感到有些吃不消。

我从中午吃过午饭就到了李师傅的棺材铺,一直呆到天黑才离开。这一整下午的时间,他俩就没休息过,哪怕抽支烟,也是点上火就忙开了。如此不停息的工作,两人花三至四天的时间,能做一口棺材。如果是一人做,就要花七、八天时间。

农村这手艺连小孩都知道,但没几人敢学,究竟是为什么?

合棺材没有帮手是无法完成的。

当我问李师傅这28年,他是否间断过手艺时,

他一笑:这合棺材的手艺,我守了大半辈子,估计这辈子就与棺材打交道了。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旧的习俗不断的在改变,传统的手艺也逐渐在消失。此文感谢原作者:洞庭老狼,辛勤付出,以此文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农村大地上品类繁多,意义深刻的老手艺!

同时也祝福大家新的一年2018 见棺发财!大吉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