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随着自动驾驶逐渐从技术层面迈向商业化落地,对于其安全性提升与保障的争论也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每当提及自动驾驶汽车时,最热门的必定是安全问题。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永远都不会购买全自动驾驶汽车。

理由主要是:他们不相信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人们认为电脑总会出各种各样的小故障,所以汽车驾驶者如果由人变为电脑,那么一定会很可怕。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事实上,实际的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与人类驾驶者不同,车载电脑能够在每一个错误的操作发生前进行预判和操作,从而避免车祸的发生。

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基石

据英特尔物联网部门首席安全技术专家Riccardo Mariani介绍,车载电脑的这个能力能够确保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加安全,而这项技术被称为“功能安全”,这也是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基石。

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不取决于人类,这就是为什么从设计之初就要构建功能安全的重要原因。与工业机械、机器人和无人机中内置的处理元件相同,功能安全技术将同样有助于保证自动驾驶汽车中乘客的安全。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自动驾驶汽车自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内置功能安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会碰到很多应用了功能安全的场景,无数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幕后通过功能安全保护着消费者们免受各种麻烦的影响。

例如:当炉灶和熔炉加热的温度越来越高时,它能够防止火灾的发生;当人们通过自动门时,它能够避免被夹伤;当割草机翻倒时,它能够自动断电。

“功能安全”在生活中于对消费者的保护有些是可见的,有些甚至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在自动驾驶汽车中,功能安全能够确保汽车在碰到一只跳出来的猫时能够紧急刹车,而不是在一个垃圾被风吹过时停下,可以准确识别需要躲避的障碍物。

同时还能确保汽车在交通拥堵时不会加速行驶,在高速路上不会紧急停车。这就好比像传统汽车中的安全气囊,你肯定不希望在没有意外发生时气囊突然弹出来。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功能安全挽救生命

对计算机软件而言,平均每1000行代码中会出现15-50个错误代码。现代工业所制造的汽车(包括全自动和半自动驾驶),每一个都有数以亿计的代码用来控制从制动、加速到转向、信号控制等所有的事情。

然而,谨慎的消费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驾驶也存在着缺陷。事实上,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数据,有94%的严重交通事故都是因为人的操作失误所导致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得以应用,每年可以挽救30000多人免死于机动车事故。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而在其中加入人工智能,就能帮助它更好的理解需求,“哦!我生病了”,一句话之后,电脑就能在我犯病前选择将车停在路边或做点别的什么来帮助驾驶者,只要能保证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它就能够完成任务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出于这个原因考虑,在自动驾驶这件事情上,人们更应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只看到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像NHTSA一样,汽车生产商们一直也在寻求更多的自主权,而像福特、宝马这样的企业已经宣布将在2021年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届时,忧心忡忡的消费者们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快坐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座。

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功能安全之所以能够在自动驾驶车辆中如此高效,主要源自它有全方位的安全措施来保护乘客。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自动驾驶汽车不断自检,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就像一栋房子处于地层断裂带上,如果它是基于抗震设计和建造的,那么即使地震真的来了,它也能屹立不倒;然而,如果抗震措施是在房子建成之后才开始考虑的,那很可能就会经受不住地震的冲击。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因为安全性是深深植入内核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概念。尽管汽车制造厂商都会做严格的硬件和软件测试,但从设计之初就将功能安全纳入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还是势在必行的。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除了在硬件和软件开发的每个步骤中纳入特定的生命周期以外,车辆还需要配备永久自检机制,以确保无论发生任何故障都能正常工作。功能安全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整车安全的基础,但只有它还不够。

必须增加一个多主体安全,用以确定自动驾驶汽车将要进行的动作,并判断该动作是否可能造成感应错误进而导致事故。

还不放心自动驾驶?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改观

功能安全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在停车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国际汽车行业标准规定,完全自动化的车辆必须能够安全管理99%的各种故障,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对于未来的汽车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来驾驶,而是它能否确保乘客的安全。

有了功能安全和多主体安全的保驾护航,相信消费者就会建立起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