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爲什麼叫肇慶?

圈內外


廣東省會在哪?小朋友都知道在廣州。可廣東還有個城市,曾經做過一百八十年的“廣東省會”,這就是廣州的鄰居肇慶。

肇慶自古就是粵西重鎮,在北宋被稱為端州。為什麼改叫肇慶呢?和一個著名人物有關,就是宋徽宗趙佶。趙佶是公認的政治上昏君,藝術上聖人,他什麼都會,就是不會做皇帝。趙佶在位二十六年,糊里糊塗,最終被女真人請到寒冷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這事大家都知道,可宋徽宗和肇慶改名有什麼關係?有直接的關係。趙佶是宋神宗趙頊第十一個兒子,皇位本由趙佶的六哥趙煦做的,也就是宋哲宗。可宋哲宗25歲駕崩沒有兒子,向太后打算立趙佶為帝,遭到了傑出的宰相章惇(攻擊他為奸臣的都是腐朽的守舊派)反對,但趙佶還是順利當上皇帝,最終葬送了北宋王朝。

趙佶在稱帝前的爵位就是端王。端王和端州,你想這種緣分能淺嗎?趙佶當了十幾年皇帝,突然想起這茬,說忘記了慶祝自己當皇帝了,就把原來名稱平淡無奇的端州升為肇慶府。肇有“開始”的意思,“慶”當然是好詞了,“肇”、“慶”連在一起,就是對自己美好的祝福。不過,端州並沒有在肇慶消失,現在還是肇慶的市轄區(主城區)。

肇慶升為“府”,相當於副省級城市,地位很高。到了明朝,廣東、廣西這一帶鬧出了很大動靜,就是瑤人在廣西反抗明朝,讓明朝在嶺南的統治蒙上一層鍋灰。怎麼辦呢?公元1452年,也就是景泰三年,“抽菸、喝酒、燙頭”的兵部尚書于謙請朝廷設總督兩廣軍務。這個職務在清朝還有個著名叫法——兩廣總督。

當時的兩廣總督駐地設在廣西梧州,又過了一百多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朝廷把兩廣總督駐地遷到了鄰近的廣東肇慶。理由是肇慶特產豐饒,比較方便籌措軍糧輜重。明朝的兩廣總督在肇慶呆了六十多年,公元1632年,明崇禎五年,肇慶才結束了兩廣總督駐地的使命,廣州接捧。

但從那時開始,兩廣總督駐地就像走馬燈一般來回跑。清朝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詔下,兩廣總督駐地從搬回了最早的廣西梧州。直到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兩廣總督駐地又跑到了廉州。廉州在哪?就是現在廣西合浦,合浦再往南一點就是著名的北海市。兩廣總督還沒摸清廉州的基本情況,一年後,朝廷又把兩廣總督遷回了肇慶。當時的康熙還只是個不懂事的娃娃,這樣的國家大事,一般都是由顧命四大臣,尤其是鰲拜主持的。

肇慶其實還有一個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身份——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登基地。你會說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不是崇禎嗎?不是,最後一個是永曆皇帝朱由榔。雖然正史不怎麼承認南朝,但南明不是你不承認就不存在的。崇禎殉國以後,明朝大勢已去,但明朝遺臣還堅持抗清。很多明朝皇族都沒了,立誰為皇帝呢?很多人想到了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桂王朱由榔。公元1646年年底,朱由榔在一片風雨飄搖的慘淡中,即位於肇慶。

也就是說,肇慶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皇帝登基的地方(不包括吳三桂、袁世凱這類“野皇帝”)。

肇慶在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之前,一直是兩廣的行政中心。兩廣總督下設廣西巡撫和廣東巡撫,各管民政,廣東巡撫的駐地還在廣州。但軍務大於民政,所以完全可以說當時的肇慶就是廣東和廣西的“省會”。

考慮到廣州地處海濱,更方便辦理“夷務”,兩廣總督駐地在這一年從肇慶遷到了廣州。曾經喧鬧一時的肇慶,逐漸安靜了下來。


地圖帝


肇慶為什麼叫肇慶?肇慶市旅遊局曾編著過《肇慶名稱的由來》,當中講述了一個皇帝與肇慶不得不說的淵源:

故事要從宋朝皇帝宋神宗趙頊的兒子趙佶說起。宋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中國歷史上最有藝術細胞的皇帝宋徽宗出生了,他就是趙佶。

趙佶從小喜歡舞文弄墨,習字作畫,才藝出眾。雖出生於帝皇之家,卻從未曾想他能當上皇帝。宋神宗死後,趙佶的哥哥宋哲宗繼位。紹聖三年(1096年)三月,宋哲宗晉封趙佶為端王,賜端州(即今肇慶)為封地。

趙佶其母向太后命李公公到端州視察,發現端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七星巖風光秀麗、鼎湖山鳥語花香、貢品端硯精雕細刻、特產裹蒸入口甘美……

其後,宋哲宗竟為留下子嗣,便死了,於是元符三年(1100年)7月,年僅18歲的趙佶登基為皇,成為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認為自己能夠繼承皇位,完全是端州給自己帶來好運,於是將端州升格,稱“興慶府”。

並賜錢八萬貫,將“興慶府”的土城牆拓建為磚城牆,即現在的宋城古牆。

政和七年(1117年),廣東轉運使燕瑛向宋徽宗上奏,提議將“興慶府”改名為“肇慶府”,取開始帶來喜慶之意。

宋徽宗對此提議非常讚賞,即興揮毫,用產自端州的“古端風韻”硯研墨,用其獨特的瘦金體寫下“肇慶府”三個大字。

為供奉此一墨寶,當時的端州守臣古革決定建造一座御書房,重和元年(1118年)竣工,並舉行了盛大慶典。

至今,宋徽宗所御書的“肇慶府”牌匾依舊懸掛在御書房上,即今天座落在肇慶城區城中路的麗譙樓上。

——這就是肇慶名稱的來源了!


星湖美美


2018年是肇慶獲得城市命名九百週年。為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展現肇慶市九百年來的歷史發展和成就,根據肇慶市委、市政府批示,肇慶市端硯協會專門設計了一方“肇慶城市命名九百週年紀念硯”。該硯將於今年7月25日完成製作,並於8月在肇慶舉行的省運會期間展出。

據瞭解,宋徽宗趙佶登基前曾封端王,端州成了他的封爵地。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親書“肇慶府”三字賜予肇慶,寓意開始帶來吉慶之意。“肇慶”由此得名並沿用至今。

該硯由中國文房四制硯藝術大師、肇慶市端硯協會會長梁弘健,肇慶畫院畫師、副秘書長林偉海今年3月開始著手設計,中國製硯藝術大師、肇慶市端硯協會副會長梁煥明、程振良也參與設計和指導。為了給雕刻團隊足夠多的雕刻製作時間,在時間非常緊迫的情況下,大師們加班加點進行構思和創作,勾畫出硯形大體輪廓,然後反覆修改,後期採用精繪,最終於4月20日完成該硯設計圖稿的創作。

這方大硯長3米,寬2.5米,厚75釐米,重約6噸,材質為“斧柯東”。

據梁弘健會長介紹,這方大硯的硯面融合了一城、二府、三橋、四塔、五教、六俊、七星、八景、九鼎。雕刻手法以宋代蘭亭硯手法為主。採景以宋代清明上河圖手卷式展開全景,以江、湖、城、山為一體。一是以宋城為中心,宋城為硯堂,同時反映宋城四門(東慶雲門、南南薰門、西景星門、北朝天門)。二是以西江小三峽環抱端州。雕刻大鼎峽、三榕峽、羚羊峽(羚羊峽有峽峙、端溪、老坑、坑仔、麻子坑、望夫歸、裴公十九橋)。三是以肇慶八景(龜頂松陰、白沙夜月、寶月荷香、披雲鶴舞、崇禧寶塔、江樓晚眺、羚峽歸帆、星巖煙雨)為襯托。四是以星湖(摩崖石刻、水月宮、五龍亭、三仙觀),鼎湖(慶雲寺、飛水潭、九鼎),四塔(崇禧塔、元魁塔、巽峰塔、文明塔),三橋(西江大橋、肇慶大橋、閱江大橋)為景託;五是以古建築群(包公文化園、白沙龍母廟、梅庵、麗譙樓、兩廣府衙、文廟、閱江樓、披雲樓、牌坊)以及有標誌性的新城市建築相結合。

硯的兩側以宋徽宗瘦金體“肇慶府”為題,鐫刻肇慶建城900週年賦。以陰刻淺刻的方式展現歷代宋城平面圖以及分組展現龍母、六祖慧能、莫宣卿、包拯、利瑪竇、葉挺等合約40個歷史重要人物。

負責雕刻的人員有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莫少鋒、梁德常、鍾子健,工藝美術師、肇慶市第三屆“卓越杯”端硯技能大賽第一名孔凡湛,高級工藝美術師、貢硯世家傳承人郭樹炎、郭樹聰,高級工藝美術師、貢硯世家傳承人程振業,高級工藝美術師鍾元章,工藝美術師、雷鐸書《端硯賦》刻字製作者葉輝南等,都是端硯界近年來湧現的新秀。他們放棄了自家硯雕作坊中每月數萬元收入的工作,冒著高溫酷暑,平均每天要雕刻10小時,有時還要加班加點,24小時輪流值守,但大家都不叫苦不說累,表示會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雕刻工作。


大洋網


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親賜御書,將端州改為肇慶,意為“喜慶吉祥之始”,肇慶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