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飛:洋芋深情

鵬飛:洋芋深情

洋芋,是大西北我的家鄉、甘肅隴原大地,家戶喻曉的農作物。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質生活的需求,今天的洋芋價格,也不斷上漲;每年的種植面積,在逐漸擴大,已經成為甘肅隴原大地,每戶農家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帶動了當地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洋芋這個綠色農產品,讓甘肅隴原的這片黃土地,獲得了“薯都”的美譽。

世代生存在甘肅隴原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親切的稱呼洋芋,諧音有“養育之恩”的意境;外地人稱呼“土豆”;學名給起了一個富有創意的雅名“馬鈴薯”,也許是由於長在地下的塊莖,形如馬鈴,而得賜名吧!

在我有記憶開始,在那個物資匱乏,經濟滯後的、急於解決溫飽的八九十年代,每家農戶的餐桌上,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洋芋,以洋芋為主食,一盆剛出鍋,冒著熱氣騰騰的洋芋;一大碗炒洋芋菜;一盤炒洋芋片;都會勾起正在長身體,肚子餓的嘰裡咕嚕叫的孩子們,無限的回味和眷戀。

大西北甘肅隴原,地處青藏高原和秦嶺交匯地帶,平均海拔都在2500米以上,四季分明,冬季氣候嚴寒,大片農村地區,都燒土炕取暖睡覺。再加上八九十那個年代,大西北甘肅黃土地上的經濟落後,每個農戶家庭,都買不起煤炭,用於生爐子取暖,一鋪熱乎乎的熱炕頭,便是每個農戶家庭得到息棲,暖意濃濃、最舒適、溫馨的港灣。

對於本性貪玩的小孩們來說,從不留戀那暖意濃濃的土炕,卻留戀於土炕的炕堂中,燃燒的填炕。(填炕,是大西北用於燒炕的一種燃料,由各種樹葉、雜草、牛羊糞曬乾組成,主要成分一半是土,一半是可以燃燒的燃料,燃燒後的廢渣,叫“炕灰”,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可以用於農田裡追肥。)把熱燙的炕灰扒開,用鐵鍬放入幾枚洋芋,重新填入少量的填炕,堵好炕眼門(炕眼門,是土炕添加燃料和廢渣的進出口),過上半個多小時,重新扒開炕灰,那一枚枚外面燒的金黃,變得酥脆的洋芋,散發出的清香,咬一口,香氣四溢,回味無窮,沁人心脾,讓餓的嘰裡咕嚕叫的肚子,瞬間得到了安慰。至今,想起來,還留有餘香。

在陽春三月,大西北甘肅隴原的黃土地上,是春播的繁忙季節,如果在去年種過的洋芋地裡播種,也是小孩們最快樂的時光,可以跟在大人春播的耕犁後面,撿拾去年挖洋芋時,遺留在土壤下面的洋芋。

經過一個冬季的嚴寒考驗,遺留在土壤中稀少的洋芋,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回去後剝掉洋芋皮,用水洗乾淨,切成薄片,在鍋裡爆炒之後,那個揉揉的口感和醇香的味道,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就像吃肉一樣,至今,還回味無窮!

在八、九十年代,每個在縣城中學,就讀的鄉下農村學生,幾乎每日三餐,都用洋芋充飢填肚,由於洋芋可以在露天常溫下可以存放一段時間,不易變質,也成為每個鄉下的農村學生補充能量的唯一食物來源。

在我一九九二年上定西中學的時候,每次週末回家取乾糧,半袋子洋芋是我的主要食物。那時候用煤油爐子做飯吃,也就是開水煮麵條,如果放入幾片洋芋片,要比單純的開水煮麵條的口感,好吃得多;尤其是把洋芋切成細條,在開水裡煮過後,放入幾塊幹饃饃,既簡單又省時間,還能消除開水泡幹饃饃吃帶來的厭食感。

洋芋,是大西北甘肅隴原半年的口糧,在過去那個貧困的年代,是每個農戶人家的主食,幾乎每日三餐,都離不開洋芋,既可以蒸著吃、煮著吃、炒著吃、烤著吃、燴著吃、燒著吃;還可以曬乾,磨成粉狀,擀麵條吃;也是每個鄉下在城裡中學讀書的莘莘學子,補充人體所需能量的唯一食物來源。

洋芋,是大西北甘肅隴原黃土地上,世代生存,心底善良、憨厚、質樸人民的見證,也是洋芋,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隴原的兒子,不管世道風雲怎麼變遷,在骨子裡永遠流淌著像洋芋一樣,淳樸、厚道的品格;也是甘肅隴原鄉下農村的每個莘莘學子,揹著半袋洋芋,艱難地踏進中學校門,順利地踏進了大學校園,令人

心酸、艱難地走出成功的每一步,都和洋芋,建立了難以割捨的情結。

同時,洋芋也記載著大西北甘肅隴原,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艱苦奮鬥,充分的發揚“三苦”隴原精神,漫長和滄桑的使命變遷;(三苦精神:指的是定西市委宣傳部提出的:幹部苦抓、政府苦幫、群眾苦幹的號召)洋芋,也是大西北甘肅隴原人民,嚮往美好未來小康生活的探索,他們正用像洋芋一樣,渾厚、樸實的情懷,與時俱進,抒寫著“薯都”(甘肅定西市稱為薯都)新時代的讚歌!

近年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開發大西北黨中央號召的落實,甘肅隴原大片農村山區,大面積種植洋芋已形成一種規模。這裡的農民,已經開展了科學種植、栽培技術,曾今過去單調的主食洋芋,今天已經培育出了外表五顏六色、食用價值高的“虞美人”、“大百花”、“新大坪”、“渭薯一號”等十幾個品種。不但洋芋外觀色澤鮮美、質量乘上,而且已經銷售到東南沿海各大城市;甚至走出國門,遠銷到國際市場,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深受廣大消費這的青睞。

對於自幼吃著洋芋,在上學期間,以洋芋充飢填肚,長大的遊子來說,已經在心目中視洋芋為“救命糧”,深感洋芋的珍貴和情深;特別是在今天,看到黨中央送來服務“三農”好政策的惠風,吹變了大西北甘肅隴原的每個角落,讓洋芋成為隴原這一帶的人民,增加經濟收入的產業鏈,不但閃亮地登上西洋餐桌的舞臺,而且給甘肅隴原的父老鄉親,帶來了一筆豐厚的經濟收入,改變了昔日貧困的面貌,走向了富裕;也讓那些農村的莘莘學子,擺脫了一日三餐,用洋芋充飢填肚,令人心酸的困頓,讓自己的內心深處,感到無比的欣慰!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今天以“經濟為主,利益為重”時代風雲變化的潮流面前,對於自幼吃著洋芋、種植洋芋的大西北甘肅隴原的父老鄉親來說,在他們的骨子裡,已經流淌著和洋芋一樣厚朴、純真、博大、寬容、光明磊落的本色,和洋芋結下了深厚、難以割捨的情節,堅信,甘肅隴原,父老鄉親的未來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來源/定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