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缓慢地去改变这个社会。绝望里还是有勇


和自信。暗流涌动,风雨欲来。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以下为“反思絮语”专题之“艺术教育小组”个人内容,“反思絮语”当代艺术专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及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发起,相关原文未经我方授权禁止刊载。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01.“当代艺术”是否已经终结?

我理解的我们的“当代艺术”与我了解到的西方世界的那个“当代艺术”真不是一回事儿。

我倒是希望我们这里的“当代艺术”尽快有一个终结,和这里目前面对的所有问题一样,回归一个正常发展轨道的状况。

02.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特质与审美特征是什么?

还是启蒙精神,说“人应该是人”的这个事儿,缓慢地去改变这个社会。绝望里还是有勇气和自信。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03.资本在助推“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资本作用巨大,艺术家要善于利用资本,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也要有警惕,要有自省的能力。

04.“当代艺术”是否已远离大众?

人人参与,一起推进。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05.中国的“当代艺术”与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还是之前我们说的,这里先回归正常的一个社会,回归正常的人性,正常的价值观。

区别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一样,平行宇宙吧。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06.中国的“当代艺术”取得了什么成就,对世界有何贡献?

我们还没有特别的贡献。我们不能指望向世界输出什么有益有价值的当代文化。

我们在努力吧,更独立一点儿,说人的语言,做真实的艺术,推动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就是贡献。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07.艺术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价机制吗?

没想过,有价值的重要的艺术往往很边缘,被忽略。

08.如何判断艺术品的价值?

不朽的精神价值。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09.如何看待艺术品的消费属性与投资属性?

作为艺术家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商业上成功。具体情况也没想。艺术品肯定也是一种产品。

10.策展人与评论家在艺术界如何定位?

策展人和评论家应该是伟大的预言者,敲钟人,和艺术家彼此验证,获得勇气,安慰和希望。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11.如何看待中国蓬勃兴起的私立美术馆?

肯定是好的,我们在一些私立的美术馆做过展览。

12.下一个艺术浪潮(或艺术运动)什么时候到来?

要让我说,肯定就会抒情一点,暗流涌动,风雨欲来。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个人史》

13.下一个艺术浪潮会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特征?

艺术教育小组的具体情况是,在大连,一个二线城市做当代艺术,不太玩儿高科技什么。就自己“土嗨”了。

我们就是按自己的节奏走的。翻来覆去我们好像所有时间都在做的是“一个作品”,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浪潮什么的我们就看一看吧。

关于作者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艺术教育小组

艺术教育小组把自己几十年的体制内生存教学这些日常行为视为一个“大作品”。近年,他们开始做更为宽泛的“社会教育”的艺术实验。小组发起人张滨、叶洪图均生于1974。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副教授。曾在德国、荷兰艺术驻地和个展,在今日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了个展,已参加广州三年展、安仁双年展、南京国际美术展和在法国、奥地利美术馆的国内国际大大小小40多个群展。在中央美院、K11等地做过学术报告和对话。作品被Uli Sigg、M+、今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收藏。已出版著作多种。

反思絮语|艺术教育小组:我们要说“人应该是人”这个事儿

关于“反思絮语”

时至今日,盛极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了,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潮流或艺术运动,中国“当代艺术”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遗憾的是关于这一影响中国艺坛四十年,必将载入艺术史的艺术潮流,除个别学者有一些各自片面的评介之外,由“当代艺术”主要参与者撰写的著作依然稀少。

为弥补这个遗憾,遂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和英盟当代艺术馆共同发起《反思絮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出版项目,特别邀请评论家、艺术家来评述中国的“当代艺术”,冀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也让同时代人对此有所了解和思考。

我们所邀请的诸位先生都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恳请诸君秉笔直书或畅所欲言,为历史留据,为后人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